-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拜读Duffy兄《我的失败的经商经历》,勾起我在90年代初曾经“下海”的一段回忆,想想也挺有趣的。
那时候,家里领导去了日本当访问学者,儿子跟着我留在上海。我得上班,无法整天在家带孩子,就把岳父母从外地接来同住,搞定了孩子的问题。可接下来搞不定的就是家中的开销了。我那个时候虽然已经算是个副教授,月工资约莫在1200元左右。但是上海米珠薪桂,一个人的工资养四口之家还是捉襟见肘,要动用我以往积蓄的稿费才行。
那一天,领导从日本来电话,说是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台湾来的,她有个好朋友在大陆经商,想把生意拓展到上海来,可是苦于一个人都不认识,问我愿不愿意帮忙。我正愁着坐吃山空的窘境,当然一口答应这送上门来的生意。在学校教书虽然穷,好处是不必坐班,按时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即可。这是我得以下海、上班两不误的前提。
那位台湾来的林先生住上海波特曼酒店,第一次进那般金碧辉煌的五星级酒店,不免有点忐忑。林先生倒是很客气,他在温州有一家工厂,生产羊毛衫,主要外销。生意上去以后,看好国内市场,想到上海来设一个销售点。我向他提的唯一条件就是不可能辞了现职为他工作,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帮忙。他说无妨,我们就算讲定了。月薪人民币500元,头衔是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就在我家。多了这500元,我的一家开销就有着落了,所以我很感激林老板,准备为他好好干。
羊毛衫来了。那个年头,台湾人有条件看到国外的时装杂志,模仿国外款式生产出来的东西,确实比国内的明显高出一筹。于是我骑着我的凤凰牌自行车,后座绑着一个塑料蛇皮袋,里面满满的装着温州发来的羊毛衫样品,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销售生涯。
从上海的南京西路开始,一路向东,到南京东路外滩,可以说当时中国最大的百货商店都集中在这条十里长街上。我带着蛇皮袋,一家一家地跑,把样品给店里看,问能不能进我们的货。当然,吃闭门羹的时候多。被人家回绝出来,心里很不好受,但是支撑我干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拿了老板的钱,总不能不干活。
第一次开胡是在春江百货商店,那是位于南京西路、石门路口的一家颇具规模的店家。那天我从学校开完会,回家匆匆地扛上蛇皮袋就出发了。进得春江的门,打开蛇皮袋,售货员们颇有惊艳之感,马上请来了经理。经理摊开样品看了一会儿,似乎也还满意。
忽然间,他抬起头来,微笑着问道:“你是大学老师?” 我正诧异他何从知道我的身份,低头一瞥,原来红色校徽别在胸前,开完会忘了取下来。“是啊。” 我也只好承认。“大学教授,为什么来卖羊毛衫呢?” 经理的话,不知是挖苦,还是调侃。我无言以答,忽然福至心灵,回了一句玩笑:“大学教授,越教越瘦啊!” 旁边的售货员都笑起来了,经理微笑着说:“能够理解,能够理解。”
这几句对话明显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经理拍板,挑了几件样品让我们寄售。他还给我出点子:“你可以去静安区轻工业品公司去推销推销,比一家家跑要好一些。”
我真的很感激这位经理,那一天,从店里出来,真觉得阳光也是灿烂的,因为我终于开胡了!
就这样,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打开局面,除了春江,南京东路最有名的第一百货公司和第十百货公司(以前的永安公司),都寄售了我们的产品。我吸取第一次歪打正着的经验,每次跑销售都别着红校徽,自嘲几句教授的窘境,很多时候还挺管用的!
东西好,不怕销不掉,渐渐地,我就不满足于寄售了,我们在这几家店都租赁了自己的摊位,利润也更好了。当我离开的时候,北至黑龙江,西至成都,都有客户来上海批发我们的产品。我还请了助手,雇了售货员,自觉蛮像个总经理的样子,虽然依旧拿着500元的part time job 工资!
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带着儿子也要去日本了。向老板辞行的时候,他说:“你去外面看看,了解一下国外是怎么做生意的,很有好处,回来再帮我做。” 我在日本的三年之内,老板的弟弟来了两次,老板自己来了一次,要我回上海继续干。我很感激他的知遇之恩,但是我的避秦之意已决,没有想过回头。
我这一生,就这一年的“下海”经历,现在回首,觉得也是人生一种体验。如果我留在上海,说不定今天已经是颇有名气的“羊毛衫大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