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上海之旅3)上海人的吃 [2015/10]
- 加航回温哥华飞机所见所闻 [2015/11]
- 安省重镇巴里一日游 [2012/08]
- 2015上海之旅4)四世同堂 [2015/10]
- 探亲上海归来 [2017/06]
- 上海之旅结束篇-上海话上海人上海菜 [2014/12]
- 2015上海之旅2)我的老家北外滩 [2015/10]
- 中了六四九后 [2013/10]
- 温哥华夏季的海滩 [2012/07]
- 2015上海之旅1)我住的旅馆 [2015/10]
- 扬州懒散游第一天:火车上扬州,入住丹桂苑 [2012/06]
- 终于可以在加拿大提取国内养老金了! [2014/11]
- 一对基督徒的婚礼 [2012/05]
- 勇敢地上了手术台 [2011/10]
-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大胆对你说 [2012/08]
- 我在上海的绿地之家 [2012/06]
- 上海杂事杂景杂感(上) [2012/06]
- 十一朵玫瑰和一束百合 [2012/01]
- 就要见到亲爱的老爸了 - 老爸故事之一 [2012/04]
- 看到这些照片,我竟然哭了!!!! [2013/03]
- 虚度花甲,真情感恩 [2012/03]
- 同桌三载牵挂数十年 [2012/01]
- 七年之痒 [2011/12]
- 上海杂事杂景杂感(下) [2012/06]
- 俺家哥哥版本的《网恋成真》 [2012/02]
- 悉尼趣事 [2011/11]
- 和病友XIZI66分享抗癌经历 - 与癌共舞 [2012/07]
- 夏令营摄影:我眼中最美的小帅哥-孙宝宝诞生啦~~~~ [2012/07]
至于我,在没有阿姨的时候,前夫比阿姨还敬业。做了单身妈妈后,正值父母退休,他俩成了阿姨。后来,阿姨走进了上海千家万户。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在上海,不管你是有钱没钱,只要家有老人有孩子或者双工薪夫妇,都请得起阿姨。九十年代我进了外企,就像模像样地用起了“阿姨”。
相比于路上的乞讨者,我更愿意把钱多投点到阿姨的口袋里,因为我尊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移民到温哥华,一般百姓尤其西人不时兴用阿姨。即使住独立屋(国内称“别墅”)的,人家买下就是为了寻求前院种花草后院种瓜豆的农家乐。 休息日经常看到男主人操纵着割草机在院子里忙乎,女主人油漆着栏杆围墙。等孩子长大了,老夫妇俩卖了独立屋住进公寓,身体还健康的话,宁愿把钱花在全球旅游上,也不会请阿姨。
温哥华阿姨市场的兴旺,主要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把用“阿姨”和“月嫂”的习俗也移到了异乡。
老公是老移民,早已西化了。所以嘛,家里肯定是没有阿姨的。老公也是很旧中国的 - 所以嘛,家务事是不做滴~。我买了菜谱学做饭,拿起菜刀学切菜,最初两年很自怜自哀,觉得那两年我做的饭菜打扫的房间,比我活过的五十多年还要多!那年回国过年,看到阿姨趴在地上清洁地板,我很感触地告诉她:“阿姨呀,在温哥华我就是这样擦地板的。”
同时,我也发现,阿姨并没有我做的干净,阿姨扫拂的是表面的尘埃,我是彻底地清洁死角。我秀给阿姨看:应该这样扫,用力揩,手摸上去就不会再有腻子旮旯的感觉了。
儿子说我到了加拿大后变成了洁癖。
回到温哥华,对于每周一次趴在地上揩灰拖着吸尘器吸尘还是很郁闷的。直到有天去 Sunset 社区中心,拿到了一本小册子,从此淡化了委屈心态。那是一本老人生活知识普及小册子,讲叙了生活自理、社会活动以及锻炼身体对于生命的意义,还仔细教了如何省力地做家务、上街买东西,以及天天锻炼的方法。比如从超市买好东西,把物品袋重量均匀分手拎,避开电梯多走楼梯;不去洗车房,自己打扫车厢清洁车子。之后我参加了社区的瑜伽班/艺术班/合唱班,接触了不少加拿大老年人,即使是单身居住的老人,也以能够独立生活而骄傲,以能够自我打理为福气。这除了白人饮食关系比较有力气外,也是两种文化的观念差异。
我毕竟从小早餐是咸菜泡饭,因此体力还是弱的。揩灰小事,温哥华尘埃少。扫地吸尘毕竟力不从心了。今春看了广告,买了智能化扫地机器人Roomba, 出门的时候让它清扫。我家的房型是E型的,它一个角落也不会漏掉,还会在墙角边吭哧吭哧地忙活老半天,总之它扫出来的垃圾比我扫的多,它扫过的地,用拖把一 拖就干净。清扫完毕后,它会自己返回到原处充电。有时干到半道没电了,它会理直气壮地提醒你:Please charge Roomba!
这样,洗碗用洗碗机,洗衣有烘干机,扫地吸尘用ROOMBA,家务工作量就少很多了,再说在加拿大住久了,大家都一样地以干活为荣,自己做阿姨也就自在多了。
可是,每次回上海,我还是要用阿姨,上海的灰尘太多了,要不,下次带个Roomba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