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花园(续) [2020/05]
-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花园 [2020/05]
- 牧嫂-室外设计:我的后花园 [2020/06]
- 牧嫂-室内设计:颜色的选择 [2020/05]
- 惊闻阎润涛先生去世! [2020/11]
- 哈德良留下的罗马(下) [2021/01]
- 牧嫂:我的圣诞装饰-写在2020 Pandemic year [2020/12]
- 情迷亚平宁 - 梵蒂冈国 [2014/01]
- 从希腊公投说起 [2015/06]
- 加拿大是不是接收了太多难民? [2019/10]
- 塞维利亚-教我如何不想她? [2015/10]
- 侃侃大英图书馆里的宝贝 [2020/01]
- 丧家狗与哈巴狗 [2016/01]
- 百变妖姬科莫湖 [2017/10]
- 美元霸权行将就木? [2019/08]
- 战后总统大比拼 [2017/04]
- 抗武肺,哪个国家做的最好? [2020/04]
- 江启臣的当选标志“九二共识”寿终正寝 [2020/03]
-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认为《查理周刊》的记者“活该”? [2015/01]
- 第三只眼看川普(3)杰克逊美国的起义 [2018/04]
- 支持奥巴马的控枪总统令 [2016/01]
- 第三只眼看川普(一)美国国际政治的基石 [2018/04]
布拉格市中心、美丽的伏尔塔瓦河畔、查理大桥东侧坐落着世界最美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Kementinum,而我们苦苦寻找的明镜礼拜堂Mirror Chapel就在图书馆院内。
Kementinum 国家图书馆(网络图片)
查理大桥上的桥头音乐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明镜礼拜堂?
上文说到捷克的骄傲、音乐大师德沃夏克,其实捷克还有两位音乐大师:先于德沃夏克的斯美塔那Smetana和后于德沃夏克的雅那切克Janáček,特别是斯美塔那、他呕心沥血创作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感动了全世界,其影响力不亚于《自新世界》。
不过本文要说的却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以及他与布拉格的不解之缘。
1786年5月1日,莫扎特的首部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虽然莫扎特的知音、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很欣赏这部作品,但和者寥寥,并未得到他期待的鲜花和掌声。心灰意懒的莫扎特来到布拉格“疗伤”,意想不到的是场场爆满,直至轰动欧洲,以至于莫扎特说“还是布拉格人最了解我”。心怀感激的莫扎特决定为这座城市谱写属于她的曲目,1787年10月他重返布拉格,在挚友杜谢克的山间别墅潜心创作;29日《唐璜》在布拉格城邦Estates剧院首映、莫扎特亲自指挥 - 这部寓意深远震撼世界的歌剧在布拉格诞生了!
虽然莫扎特没有在布拉格定居,但是他五次到访,所以布拉格人说“是布拉格发现了莫扎特的天才”。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去世时,最大的追思仪式不是在他的故乡萨尔斯堡、也不是在他定居的维也纳,而是在视莫扎特为养子的布拉格。
按照布拉格人的说法,莫扎特的G小调管风琴幻想曲 Fantasy for organ in G minor 也是在布拉格创作的。话说1787年11月,莫扎特参观Kementinum克莱门特学院(即国家图书馆),在其中的Mirror Chapel 看到一架精制的管风琴,莫扎特即兴地弹奏起来。礼拜堂的琴师记下了乐谱,遂成为后来的G小调幻想曲。
明镜礼拜堂
《唐璜》是古典歌剧经典中的经典,不巧的是九月下旬才有演出,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到明镜礼拜堂沾点大师的仙气了。 我们听的是晚上八点的《莫扎特精曲 The best of Mozart in old Prague》,还好7:40我们找到了明镜礼拜堂的入口。 跟别的chapel相似,明镜礼拜堂不大;不同的是内部金碧辉煌,而最特别的是其天花板上的巴洛克镜子,四周是烫金花边,再外是大理石镶嵌,怪不得留住了音乐大师莫扎特;前面正中(大概)就是那架声名远扬的管风琴了。 <- 礼拜堂里的莫扎特雕像 |
穹顶上镶金挂银的明镜
带仙气的管风琴
剧场只有十几排、每排有十几个座位,first come first serve,一共只有两百多观众。我们来的比较晚,在中后找了两个挨着的座位坐下。
开场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这是11号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乐章,节奏清亮明快,我们一下子被领入莫扎特的世界。
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Turkish march》- 手机录制片段
女高音 《哈里路亚 Alleluia》(欢乐颂-莫扎特)- 手机录制片段
小提琴《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 手机录制片段
整场演出只有四位音乐家:钢琴师兼管风琴师、女高音、男中音和小提琴手,音响系统完全是chapel的设计、没有电子扩音设备。因为是小剧场,听起来效果非常好。
演出自然以莫扎特为主:唐璜、欢乐颂、费加罗的婚礼,中间也穿插了德沃夏克、勃拉姆斯等大师的曲目,但是单曲演奏最多的是《魔笛 Magic Flute》。
和贝多芬不同、莫扎特幼年就以音乐神童声名远播,不过依旧命运多舛。在生命最后两年间,他失宠于新帝利奥波德二世,加之身体欠佳,愈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但是激情愈发旺盛,连续写出了《安魂曲》、《蒂托的仁慈 》和《女人皆如此 》,并在油尽灯枯的最后一刻燃出最灼目的火花:《魔笛》!
魔笛的情节并不复杂:皇后(魔笛里称为夜后)的女儿帕蜜娜被恶魔萨拉斯妥拐走,王子塔米诺答应夜后救出帕蜜娜。带着夜后送给他的魔笛及捕鸟人帕帕基诺,塔米诺启程救帕蜜娜;相见后两人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但是夜后却棒打鸳鸯,而拐走帕蜜娜的萨拉斯妥反倒转而帮助这对恋人,还许诺帕帕基诺、如果他帮助王子和帕米娜、那么他也会找到自己的爱人帕帕基娜。最后凭着爱与魔笛的力量王子和帕米娜终于幸福的结合。
王子、帕米娜、萨拉斯妥和夜后大段的咏叹调当然是莫扎特最伟大的结晶,但是流传最广的反倒是歌剧中的两个小人物:捕鸟人帕帕基诺和他的恋人帕帕基娜。
剧中的帕帕基诺 (Papageno) 穿着彩色羽衣,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颜色艳丽的大鸟,诙谐有趣无忧无虑,他演唱的《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Papageno′s aria》很多人耳熟能详;而他的恋人帕帕基娜也是身着羽衣。
在帕帕基诺失去帕帕基娜、悲观欲绝地自缢之时,背景提醒他:“王子有魔笛,你有银铃啊”!恍然大悟的帕帕基诺晃动银铃,帕帕基娜从黑暗中出现了!两人都激动得语不能持,只能他一句「帕…帕帕…」、她一句「帕…帕帕…」了。
魔笛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支幸福的银铃,只是我们忘了(它的存在);只要有帕帕基诺,就一定有属于他的帕帕基娜。
这,大概是这两个小人物流传更广的原因吧。
男中音《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Papageno′s aria》(魔笛)
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 Pa-pa duet》 - (上面是牧人用手机录制的片段)
整场演出虽然只有七十分钟,但是效果很好、气氛极佳。演出结束时,听众长时间站立鼓掌,向四位音乐家表达敬意。
听众在礼拜堂留影
在大家留影纪念时,牧人看到刚才演唱的女高音卸下盛装礼服、素容匆匆离开,看来在艺海讨生活殊为不易。
相关
《布拉格与查理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