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丑陋的中国人 [2013/09]
- 究竟是薄熙来倒在这个女人手里,还是这个女人倒在薄熙来手里,拟或是两人加儿子一起倒 ... [2012/04]
- 六四,杀鸡为什么非用牛刀? [2013/06]
- 听世界最顶级华人牧师的布道 [2016/09]
- 她的名字也将和"六四"永存 [2013/06]
- 说句实话, 撤职查办薄熙来行动过程本身,即违法,又属急需政改的范围之列 [2012/03]
- 土豪王总轶事 [2015/05]
- 年年六四,今又六四 -六四亲历记 [2012/06]
- 不艳之遇 [2011/10]
- 美国政府密切配合北京高层平稳处置薄王事件,功不可没 [2012/04]
- 还不完的亲情债(回国杂记之四) [2013/03]
- 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 [2013/08]
- 求助——与ChatGPT过招 [2023/05]
- 小色狼的初恋 [2016/08]
- 我所遇到的“机票超卖”经历 [2012/12]
- 是否父亲对女儿的成长比母亲影响更大一些?--父亲节随想 [2012/06]
- 八十岁学车记 [2011/11]
- 濒死体验 [2011/10]
- 别总盯着中国,美国也到了政治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012/11]
- 致网友BL—518 后来呢 [2011/10]
- 小时候我们都玩儿什么? [2011/11]
- 有感于甜,不甜的《想往中国》 [2012/06]
- 假如 中国投降了美国 [2023/06]
我的音乐情结
爱迪生有句名言,尽人皆知:“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被后人千万次地引用。可是十有八九都漏掉了紧接着的下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灵感是先天的。
又不知哪位哲人说过:成功等于勤奋加机会。
我相信,人一生下来,就可能有某种天赋,天赋的类型五花八门,天赋的高低也各不相同。这种天赋如果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强化,加上个人的努力,奋斗和机遇,就会造就出一代天才。
可惜,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自身,都缺乏这种意识,以至我们自己对自己,以及对下一代,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天赋可言,更谈不上引导和机会了。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自己的无知,不知扼杀了多少可能的天才。
记得我小时候,除了调皮捣蛋,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什么东西都喜欢拆开来,再装起来。也不知破坏过多少东西。所以后来我妈说我,除了生孩子,没有不会的。虽言过其实,但也有一部分道理。
和所有这一代人一样,我们的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我们的天才教育,似乎只要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接受的是十年一贯制的传统教育,是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是不折不扣的“扼杀天才”的教育制度。我们每个人一生要走的路,实际上早就被安排好了,你闭着眼睛往前走就是了。记得小时候喜欢听音乐,特别是乐器演奏的音乐,除了听之外,也爱鼓捣我所能弄到的任何乐器,不过也仅此而已。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一台留声机,还是那种78转的最老式留声机,他家里有一大堆那种黑胶版唱片,古今中外,无所不有,由于不想回学校去参与武斗,就有大把的时间来听这些唱片。像突发的灵感一样,我突然发现,我记乐谱的能力特别强,一首乐谱,一般来说听两遍就全记住了,像整版的“天鹅湖”乐曲,我只听几遍,就能随着乐曲,从头到尾全部哼唱出来。贝多芬的“田园”全部可以背下来,“英雄”“命运”可以背下来大部分。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乐曲,几乎全部可以背下来。到后来,对有些不同的指挥家,指挥不同的交响乐团,都可以听出区别来。我相信这是一种音乐天赋。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我们扼杀天才的教育制度,世界上可能少了一个工程师,多了一个音乐指挥家,也许中国产生了自己的卡拉扬,小泽征尔。但也许多出的是一个难于养家糊口,自命不凡却一世无成的音乐家。
我要声明的是,这段经历,丝毫不说明我有多聪明,记忆力有多好。我发现我和许多人一样,对记忆极具选择性。我的太太和女儿对电话号码都有超常的记忆力,只要是打过一次的电话号码,就能记住,我对记电话号码则能力极差,除了家里和自己的手机号码,别的一概记不住。我对判断方向和记路有极好的能力,开车去过一次的地方就能记住。但我对人和人名的记忆能力却差得无以复加,经常碰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某人过来和我握手说:“你是XXX吧?”我则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是,是,您好,您好。”根本记不得人家的名字。最让太太和女儿作为笑柄的是,几年前,有一次,参加我女儿的一个教会party,大部分人我都不认识。一位留着齐肩长发,身材苗条,面部棱角分明的女士,看我独自一人坐在一边,就过来和我攀谈,原来她是一周前才从外州大学毕业来到加州,也不认识本地什么人。正好和我的专业还相近,于是又有了不少共同话题。回来的路上,女儿对我说:“你跟那个人聊得挺带劲儿的。”我说:那位女士如何如何。女儿说,他根本不是女士,他是男生。太太和女儿都笑我,跟人家聊了半天,居然不知人家是男是女。我则反驳说,你们没听说过“牝牡骊黄”的典故吗?观察本质越深的人,对外表的认知可能会很浅。
大家都知道“伯乐识马”的故事,也许没听过“牝牡骊黄”的典故,下面简述“牝牡骊黄”的典故,驳大家一笑。典故说的是: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声名响誉天下。在伯乐垂暮之年,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伯乐说:“你已年长,在你的后人中有能继承你的相马术的吗?”伯乐答道:“好马易得,千里马难寻。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于是九方皋起身到各处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他回京城报告说:“我在沙丘那个地方为大王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先派人去看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马技术,实在罕见。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所相之马远远超过了千里马。”可见,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内在精神,那些外表,如毛色,公母,他已不去留心,这正是他善于相马的证明。等到有人将那匹马从沙丘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果然名不虚传,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马。
话扯远了,我的音乐天才梦,也许要等下辈子了。不过,也许有机会去take一些音乐方面的课程,聊补这辈子音乐情结的缺憾。
下面是关于乐圣贝多芬的天才成长过程,以兹佐证。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能,八岁就开始登台演出。起初,是父亲亲自教他配器和乐理知识,很快,父亲就教不了他了,于是,千方百计找名师指教。由于酷爱音乐,贝多芬十一岁就辍学,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乐队大风琴手。十七岁那年,在一个朋友的建议和资助下,贝多芬来到了当时欧洲音乐之都—-奥地利的维也纳。 那里有以莫扎特,海顿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大师,在一次聚会中,比贝多芬年长14岁的莫扎特,给贝多芬一个音乐命题,要求贝多芬即兴创作,少顷,贝多芬就按照大师的要求,完整而流畅地即兴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乐曲旋律,莫扎特听完,当众宣称,贝多芬就是未来最伟大的音乐大师。正当贝多芬向音乐的顶峰迈进时,年仅26岁的贝多芬患了耳疾,听力逐年渐退,到45岁时,完全失聪。他只能嘴叼指挥棒,另一头放在钢琴上,用来感觉声音,坚持音乐创作。要知道,贝多芬著名的九大交响乐,从第二到第九,都是这个期间创作的。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1824年,第九交响乐首次公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当演出完毕, 观众们疯狂地鼓掌,欢呼,涌向舞台时,完全失去听力的贝多芬仍沉浸在乐曲中,毫不知情,当独唱演员拉着他转过身时,贝多芬才看到这超乎寻常的热烈场面,激动得昏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