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回中国读书的故事(上)-尝试中国普通小学的挫折教育 ... [2013/04]
- 无法找关系或砸钱开后门 华妇用假住址为孩子申报名校被揭露 ... [2013/04]
- 陪孩子回国读书的故事(下)-如果你想毁了你的孩子,就把他送到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 ... [2013/04]
- 谁在保持中国文化?看看这些精美无比的刻印篆章 [2012/07]
- 小伊越来越美丽,成龙越来越丑陋 [2013/01]
- 惊见1989年天安门广场的事写在加拿大的教科书中 [2012/04]
- 加拿大,教我如何不爱你 [2013/07]
- 他们像一群猪一样 被驱赶着上了手术台 [2012/05]
- 前夫的关怀也温暖 [2012/01]
- 毛泽东是中国千年大忽悠 [2012/07]
- 只要刘霞没解放 习李政改无指望 [2013/01]
- 我的父亲 [2011/11]
- 来看村姑推销自己 - 请看为什么您要投我的票 [2012/08]
- 从中国和美国的办案不同看出什么叫民主 [2013/07]
- 我有鉴别好人坏人的试金石: 尊重生命 [2012/03]
- 这里真有五毛,这里有真五毛 [2012/06]
- “逢中必反”的论调可以休矣 [2012/03]
- 是什么让陈光诚生活的世界如此的黑暗? [2012/05]
- 没有六四镇压,中国也许早已实现了新闻自由 - 加新闻工作讲座在国内因六四被取消的 . ... [2012/06]
- ”装”的时代 [2012/06]
- 儒学真的救不了中国 - 回应赌博客有关儒学跟普世价值观没有冲突的说法 ... ... ... [2013/03]
- 贝壳村惊现文革式“大字报” [2012/06]
- 村姑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事迹 [2012/10]
- 台湾人离我更近了 - 读Zephyrus博友对中国政治的观察和感想的博文有感 ... ... ... . ... [2012/06]
电影“别人的生活”观后感
前两年看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好电影“别人的生活”(Lives of Others). 该片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边看一边感叹张导从此不要在国内误导百姓,以为象“黄金甲”这样的粪渣也可去夺奥斯卡奖了,除非奥斯卡评委全腐败到家的那一天再说吧。当时匆匆写就一篇观后感。如有谬误,请指出纠正。
故事发生在东德,离柏林墙倒塌五年的时候。国家安全部的资深秘密警察卫斯勒奉命24小时监视著名剧作家德莱曼的私人生活。德莱曼同深受人民喜爱的著名女演员克丽丝蒂娜相爱并同居。卫斯勒在一个阶段的监视生活中,渐渐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思想,为他们追求自由民主生活的向往所感染,越来越同情他们生活受窒息,无法自由表达思想的苦闷。尤其是目睹克丽丝蒂娜为了自己深爱的艺术和爱人而去忍受艺术部长的肉体揉躏,痛苦万分的德莱曼没有一句责备,两人相拥默默咀嚼屈辱和无奈,泪往心里流的情景深深震撼了他,也改变了他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认识。在一点一滴的监视所听见的事情对他的感化中,卫斯勒从一个冷酷无情的共产国家机器的忠实打手,改变成了一个极度同情德莱曼及克丽丝蒂娜的人。德莱曼因被迫害的导演朋友的自杀而毅然决然改变自己以往小心谨慎不触犯当局的行为准则,大胆写出揭露东德人民在恐怖的专制政权下的精神压抑希望泯灭的不自由生活,并冒着风险把稿件私运到西德的《明镜周刊》发表。卫斯勒最后为了保护德莱曼铤而走险,毁了自己在国家安全部的前程。
故事快结束时,克丽丝蒂娜在强大压力下崩溃,为了保住自己演艺事业被迫出卖了德莱曼而心碎自杀。卫斯勒因为没有找出德莱曼的问题遭到要极力往上爬的昔日同学,今日上司的怀疑而被贬到最低层去做检查公民私人信件的工作。5年以后,柏林墙轰然倒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德莱曼得知在当年的白色恐怖中自己为什么能侥幸逃过是得于卫斯勒的保护。两年以后,一本新书“好人奏鸣曲”问世。卫斯勒送邮件路过看到了橱窗里德莱曼的新书广告,进到书店,翻看新书,才发现这本书是著名剧作家献给自己的。他走到收银台,买下了这本书,并自豪地说:“It is for me”,脸上露出的欣慰和自豪动人心弦. 两个小时多的电影看完时,已经几次感动流泪,唏嘘不已。主人公那双蓝宝石般雪亮的双眼一直难以忘怀。他从一个自以为忠于国家的秘密警察升华成了保护社会的良心的大无畏英雄。伟大,可又平凡。
该片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marck 33岁,幼时在东德生活,后在西德长大。他也是该影片的剧作者。本片也曾获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片奖,更囊括去年德国Lola 电影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卫斯勒),最佳男配角(卫斯勒上司)奖。 电影的演出在德国掀起一场对当年东德专制生活的重新反思和讨论,探问当时的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制度究竟有无可取之处。这个电影的制做和广受欢迎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影片调动所有的电影艺术手段来阐明主题,其精妙的电影艺术淋漓尽致地揭露出专制制度对人的心灵自由的扼杀,有良知有思想的人们痛苦的生存状态。在布景上的处理方式衬托出东德社会生活的贫乏枯燥沉闷。每一件道具都包含深意。每一句道白都经过精心雕琢,有分量有寓意。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围绕着主题。揭露这种制度性恐怖对人的残酷压迫,激起人们对这种专制的生活的巨大仇恨和厌恶。比如,德莱曼生日时,告诉大家他不想再接受书作礼物了。他的爱人和朋友都知道他的想法。影射出在当时的社会,新闻,书刊出版的高度控制和不自由,已经到了没有值得读的书的地步。影片中黑色幽默也无处不在,比如,那个情报处的小伙子,因为讲总书记的笑话而被吓得半死的场面,甚至笑话本身也充满讽刺意义。对话句句精彩绝伦,含意深刻。
饰演卫斯勒的演员穆依赫(Muehe)演技超人。每一个面部表情都有戏,开篇所担当的审讯官那冷漠无人性的脸上,同时也能看到自以为他是在做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工作的那份严肃和投入。在作为教授给学生上审讯犯人课时的精彩操作和简短却击中要害的讲课风格表现出他精湛的专业水准。他的每一步内心世界的变化,都有精心选出的细节作铺垫,比如,读德莱曼的日记,在电梯里同小孩的对话。在把克丽丝蒂娜逮捕审讯后押送上卡车时,那辆卡车断断续续呜呜地发动的声音恰像她内心深处的悲愤,压抑,和绝望。
这是部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电影。在让人对这种人类历史不久前发生过的非人性的生存状态感到渗入骨髓的恐惧的同时,却同时赞颂在政治压榨下依然没有泯灭的可贵人性和坚定对自由美好社会的希望。这才是有良知的电影工作者用那份对社会对人民推卸不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应该带给观众的精神粮食。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其中的许多情节让我想起我们中国人民也曾经经历过的不久以前的历史。有些制度上的反人性反进步,现在在中国还是依然存在。影片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地在拷问每一个观众的心灵,一个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追寻什么样的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人都历练了一遍正义与邪恶的判断和反思。走出影院,这些问题还在心灵回荡不息。再录一句作者兼导演借剧中受迫害的著名导演的振聋发聩的问话:“难道他们都不渴望自由了吗?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专制统治了吗?他们已经被同化了吗?”
卫斯勒在凝神监听
德莱曼和克丽丝蒂娜

故事发生在东德,离柏林墙倒塌五年的时候。国家安全部的资深秘密警察卫斯勒奉命24小时监视著名剧作家德莱曼的私人生活。德莱曼同深受人民喜爱的著名女演员克丽丝蒂娜相爱并同居。卫斯勒在一个阶段的监视生活中,渐渐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思想,为他们追求自由民主生活的向往所感染,越来越同情他们生活受窒息,无法自由表达思想的苦闷。尤其是目睹克丽丝蒂娜为了自己深爱的艺术和爱人而去忍受艺术部长的肉体揉躏,痛苦万分的德莱曼没有一句责备,两人相拥默默咀嚼屈辱和无奈,泪往心里流的情景深深震撼了他,也改变了他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认识。在一点一滴的监视所听见的事情对他的感化中,卫斯勒从一个冷酷无情的共产国家机器的忠实打手,改变成了一个极度同情德莱曼及克丽丝蒂娜的人。德莱曼因被迫害的导演朋友的自杀而毅然决然改变自己以往小心谨慎不触犯当局的行为准则,大胆写出揭露东德人民在恐怖的专制政权下的精神压抑希望泯灭的不自由生活,并冒着风险把稿件私运到西德的《明镜周刊》发表。卫斯勒最后为了保护德莱曼铤而走险,毁了自己在国家安全部的前程。
故事快结束时,克丽丝蒂娜在强大压力下崩溃,为了保住自己演艺事业被迫出卖了德莱曼而心碎自杀。卫斯勒因为没有找出德莱曼的问题遭到要极力往上爬的昔日同学,今日上司的怀疑而被贬到最低层去做检查公民私人信件的工作。5年以后,柏林墙轰然倒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德莱曼得知在当年的白色恐怖中自己为什么能侥幸逃过是得于卫斯勒的保护。两年以后,一本新书“好人奏鸣曲”问世。卫斯勒送邮件路过看到了橱窗里德莱曼的新书广告,进到书店,翻看新书,才发现这本书是著名剧作家献给自己的。他走到收银台,买下了这本书,并自豪地说:“It is for me”,脸上露出的欣慰和自豪动人心弦. 两个小时多的电影看完时,已经几次感动流泪,唏嘘不已。主人公那双蓝宝石般雪亮的双眼一直难以忘怀。他从一个自以为忠于国家的秘密警察升华成了保护社会的良心的大无畏英雄。伟大,可又平凡。
该片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marck 33岁,幼时在东德生活,后在西德长大。他也是该影片的剧作者。本片也曾获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片奖,更囊括去年德国Lola 电影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卫斯勒),最佳男配角(卫斯勒上司)奖。 电影的演出在德国掀起一场对当年东德专制生活的重新反思和讨论,探问当时的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制度究竟有无可取之处。这个电影的制做和广受欢迎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影片调动所有的电影艺术手段来阐明主题,其精妙的电影艺术淋漓尽致地揭露出专制制度对人的心灵自由的扼杀,有良知有思想的人们痛苦的生存状态。在布景上的处理方式衬托出东德社会生活的贫乏枯燥沉闷。每一件道具都包含深意。每一句道白都经过精心雕琢,有分量有寓意。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围绕着主题。揭露这种制度性恐怖对人的残酷压迫,激起人们对这种专制的生活的巨大仇恨和厌恶。比如,德莱曼生日时,告诉大家他不想再接受书作礼物了。他的爱人和朋友都知道他的想法。影射出在当时的社会,新闻,书刊出版的高度控制和不自由,已经到了没有值得读的书的地步。影片中黑色幽默也无处不在,比如,那个情报处的小伙子,因为讲总书记的笑话而被吓得半死的场面,甚至笑话本身也充满讽刺意义。对话句句精彩绝伦,含意深刻。
饰演卫斯勒的演员穆依赫(Muehe)演技超人。每一个面部表情都有戏,开篇所担当的审讯官那冷漠无人性的脸上,同时也能看到自以为他是在做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工作的那份严肃和投入。在作为教授给学生上审讯犯人课时的精彩操作和简短却击中要害的讲课风格表现出他精湛的专业水准。他的每一步内心世界的变化,都有精心选出的细节作铺垫,比如,读德莱曼的日记,在电梯里同小孩的对话。在把克丽丝蒂娜逮捕审讯后押送上卡车时,那辆卡车断断续续呜呜地发动的声音恰像她内心深处的悲愤,压抑,和绝望。
这是部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电影。在让人对这种人类历史不久前发生过的非人性的生存状态感到渗入骨髓的恐惧的同时,却同时赞颂在政治压榨下依然没有泯灭的可贵人性和坚定对自由美好社会的希望。这才是有良知的电影工作者用那份对社会对人民推卸不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应该带给观众的精神粮食。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其中的许多情节让我想起我们中国人民也曾经经历过的不久以前的历史。有些制度上的反人性反进步,现在在中国还是依然存在。影片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地在拷问每一个观众的心灵,一个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追寻什么样的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人都历练了一遍正义与邪恶的判断和反思。走出影院,这些问题还在心灵回荡不息。再录一句作者兼导演借剧中受迫害的著名导演的振聋发聩的问话:“难道他们都不渴望自由了吗?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专制统治了吗?他们已经被同化了吗?”
卫斯勒在凝神监听
德莱曼和克丽丝蒂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