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离--高陶出走 [2013/03]
- 血拼 (6) 刺杀季云卿 [2013/02]
- 血拼 (4) 曾澈被杀害 [2013/02]
- 血拼 (3) 王天木叛变 [2013/01]
- 血拼 (8) 郑苹如被害 [2013/02]
- 血拼 (5) 刘戈青不屈 [2013/02]
- 血拼 (7) 击毙陈明楚 [2013/02]
- 行动--(2) 杨杏佛喋血 [2012/12]
- 锄奸 (3) 处决李福和 [2013/01]
- 行动--(3) 暗杀史量才 [2013/12]
- 行动--(4) 刺杀王亚樵 [2013/01]
- 母亲 [2012/12]
- 自传 [2012/12]
- 交友 [2012/12]
- 行动—(1) 六国饭店的枪声 [2012/12]
- 军校 [2012/12]
- 我的前世前生 [2012/12]
- 虎穴--西安事变 [2013/01]
- 锄奸 (4) 斧砍唐绍仪 [2013/01]
- 魔窟 [2013/01]
- 效忠 [2012/12]
亲离--高陶出走
1940年1月22日,香港《大公报》以通栏大标题发表了高宗武、陶希圣携港的由汪、周、梅签字的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全文: 集日阀多年梦想之大成!极中外历史卖国之罪恶!从现在卖到将来、从物资卖到思想! 除公布《要纲》全文以外,当天还同时刊载了高陶致《大公报》的一封信:
“武、圣一介书生,行能无似。然自束发受书,略闻爱国大义,认为国民报国,当不辞牺牲一切以赴之,中日国交失调以还,奔走国事,一秉此旨;抗战既起,私念日方当不乏悔祸之识者,战争应终有结束之途径,苟能贯彻抗战目的,克保我主权与领土行政之完整,则曲径直达,不妨殊途同归,爰不顾外间毁誉,愿奉微躯,以期自效。”
“十一月五日影佐祯昭在六三花园亲交周佛海、梅思平及圣等以《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之件,当由汪先生提交其最高干部会议,武亦与焉,益知其中条件之苛酷,不但甚于一九一五年之二十一条者不止倍荼,即与所谓近卫声明,亦复大不相同,直欲夷我国于附庸,制我国于死命,殊足令人痛心疾首,掩耳而却走。力争不得,遂密为摄影存储,以观其后。”
“其间敌方武人,颐指气使,迫令承受,或花言巧语,涕泪纵横。汪迷途已深,竟亦迁就允诺,即于十二月三十日签字,武、圣认为国家安亡生死之所关,未可再与含糊,乃携各件乘间赴港。离沪时曾属人通知日方,告以此种和平方案,为中华民国国民任何人所不能接受。抵港后即函电汪先生及其它各位,请其悬崖勒马,勿再受日阀欺骗与利用,以冀公私两全。……区区之意,并不欲借此以求政府及国民之谅解,不过发表我人主张和平之初衷耳。”
高宗武,(1905-1994)。浙江乐清人。193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抗战前期进入外交领域,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主持对日交涉事务。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奉派驻香港,主持对日情报联络工作。高是“低调俱乐部”的中心人员之一,赞成汪精卫的“对日和谈”主张。1938年7月高宗武秘密抵达日本东京,替汪精卫的“和平运动”跟日本人牵线搭桥。同年11月20日,高宗武、梅思平在上海与日本军方签订《日华协议记录》。1939年5月高宗武还随同汪精卫、周佛海访日。又随汪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1940年1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事件之后高宗武去了美国,化名高其昌,挂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职,在美国长期定居,以炒股为生,一直到1994年去世。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抗战前陶希圣是北大教授、法学院政治系主任。由周佛海介绍到武汉中央军校当教官,结识汪精卫。七七事变后,他应邀到参加“牯岭茶话会”之后加入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工作,又被选为国民参议员。陶参与了“低调俱乐部”,追随汪精卫的“和平运动”。1938年12月19日,陶随汪精卫飞往河内。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39年底,出于和汪多年的交情,去上海参与汪日谈判。1940年1月与高宗武一起逃赴香港,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任《中央日报》总主笔。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四组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1940年1月发生的“高陶事件”是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其主要人物高宗武、陶希圣在抗日战争初期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并于1938年随汪精卫出逃河内,其后又参与了筹组汪伪政权,以及与日本人的“密约”谈判。图穷匕首见,日方的这个“密约”《要纲》是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海南岛划分为五层‘地带’。最深的一层是伪‘满洲国’,第二层是伪‘蒙疆自治政府’,第三层是华北,第四层是华中,第五层是华南。而海南岛是和台湾一样是日本的基地。这个《要纲》划分的地带并未包括外蒙、西藏在内,好像是被苏俄和××划了去。具体地说,日本要的是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一切权益,包括主权、领土、港湾、河流、矿藏、银行、交通、军警、武器,以至领海……日本都要毫无遗漏地持有或控制。
如果说蒋汪争斗出于抗战不抗战,签不签这样的条约就变成卖国不卖国了。在汪日签订“密约”过程中,高、陶二人逐渐认识到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企图灭亡中国。高曾力劝汪精卫不要签字,退出和谈,离开上海,或出国隐居,总之绝不继续谈判。汪精卫执迷不悔。1939年12月30日汪精卫签订卖国密约这天,高宗武和陶希圣都借口生病拒绝参加签字仪式。汪精卫签约后,高宗武去寓所看望陶希圣,两人商定,立即秘密离沪,脱离汪精卫集团。高、陶的反常态度,引起汪精卫、周佛海等人的疑心。有人密告陶希圣,称“七十六号”正在计划刺杀他,然后再开“追悼会”;高宗武也被特务监视。1940年元旦,高、陶恪守礼数,“抱病”去愚园路汪宅、周宅拜年。1月3日,他们在得到委员长指示的杜月笙、万墨林的援救下,被悄悄护送上驶往香港的“胡佛号”轮船,终于脱离了虎口,翌日顺利抵达香港。
万墨林(1898-1979),原名木林,上海浦东高桥人,“杜门第一红人”。杜月笙的姑表弟、门生,最后为杜门总管,记忆力佳,为杜月笙熟记190多组电话号码;半个军统“地工”人员,抗战期间曾担任“上海统一委员会”总交通员,名义上是上海“米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且因此发财。1940年1月,高宗武、陶希圣拒当汉奸逃离上海,万受杜月笙指示,做出秘密而妥善的援救安排;1940年12月,在汉奸傅筱庵遇害十天后一度被日军怀疑为凶手,被极司非尔路76号汪伪特务机关刑囚,坐老虎凳、坐冰块,犹未吐露内情。1948年蒋经国的检查小组、上海警察局长宣铁吾逮捕万墨林,罪名是“非法囤积稻米”。后万墨林去台湾任“国大代表”,晚年著有《沪上往事》三册。
1月8日,蒋在日记中痛斥汪精卫:“昨夜,由高宗武派杜月笙携汪逆与倭寇所订密约、与其交涉经过之内容及其照相底片来告密。阅之,殊不能想象汪逆卖国之实情竟至于此也!彼对国土与主权之丧失毫不关心,而惟以关税存款与四千万元预付金为组织伪政府之预付金是争,是猪狗不若矣。” 自高陶不告而别,周、梅均非汪之嫡系,汪感辅弼无人,颇惶。陈璧君乃亲自去港,责公博以友朋之义。陈公博为性情中人,踌躇再四,偕陈璧君赴沪,结果终以身殉。
“高陶事件”深刻警示国人日本的狼子之心,切不可被日本人的花言巧语,涕泪纵横所迷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头,每个国人无论持什么政治信仰,必须“高调”维护祖国国土与主权,决不能当分裂和出卖国家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