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对许渊冲翻译法的一些看法 [2016/06]
- 英译:沁园春 雪 (毛泽东) [2016/06]
- 评论许渊冲翻译的【满庭芳】苏轼 [2016/06]
- 我的打工生涯经历(2)--遇猥琐男和恶心女 [2016/07]
- 朗读【围城】钱钟书 [2016/05]
- [转帖]徐英才的《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故都的秋”英译文 [2016/01]
- 伤不起 [2016/04]
- 缘分惹的祸 [2016/02]
- 1)天路 2)双星情歌 [2016/01]
- 【恨赋】英译:The Ode to Resentment [2016/02]
- 中国强硬惹了谁 [2016/06]
- 转贴路先生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望江南】和 “什么才是好的翻译?”的 评论 [2016/06]
-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2016/06]
- 登徒子并不好色 (笔记/英语) [2016/03]
- 套马杆 [2016/06]
- 中国大妈在加拿大 (Nancy大妈 的日记) [2016/09]
- 我有一把剑 [2016/03]
- 我的心碎了 [2016/02]
- (1)我翻译的第一首英诗:断线了 (2) 我手机丢了 I Lost My Cell Phone [2016/06]
- 网恋(2) [2016/03]
- 英译:《你采来日月星光》 [2016/03]
- 秋语 The Autumn's Words [2016/02]
- 笑挽雕弓射天牛(中英) 古韵诗社第34期【题画】 [2016/01]
- 俳句(1) 夜行侠 (2) 你 [2016/04]
- 无题 [2016/02]
朗读: http://vocaroo.com/player.swf?playMediaID=s1YTFPHjWXgs&autoplay=0
〈春秋‧戰國‧季後賽〉 作者:潘宙
朗读: 刘小曼
〈春秋‧戰國‧季後賽〉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特別之處,正在於「春秋」和「戰國」的名稱。「春秋」和「戰國」都不是朝代,一個朝代通常由開創那個朝代的君王命名:劉邦的漢、李世民的唐、朱元璋的明;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代卻是由讀書人來命名,孔子的《春秋》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事件,劉向編的《戰國策》則記錄了當時縱橫...家在國與國之間往來獻策,化解某個衝突、緩和某場危機、平息某場戰爭,令某個勝券在握的將軍同意退兵,諸如此類,這兩部為時代命名的作品還留給我們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還在用的四字成語,許多原典都是出於春秋戰國這段時期。
而春秋和戰國其實都屬於周朝,但我們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往往都把周天子給忽略了。
春秋時代諸侯割據,劃分成大小強弱不等的國家,稱孤道寡,視周天子如無物,到了戰國時代則只剩下幾個大國,小國都被併吞了,或者可以這樣想像:春秋類似職棒、NBA的正規賽,大家主客場打來打去,戰國則是季後賽,實力不夠的隊伍都被淘汰,只剩下八強捉對廝殺,爭奪總冠軍——且慢,不是都說戰國七雄嗎?哪來的八強?對不起,您記性不好,剛剛才說過的,還有一個衛冕冠軍周天子呢。
從正規賽到季後賽之間,也出了不少讓人大跌眼鏡的狀況;最難相信的是整個春秋時代基本就是他在當盟主的晉國,竟然無緣季後賽,若以春秋時代的實力來判斷,有趙氏一脈掌政(趙衰、趙盾、趙武祖孫幾代),晉的出線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其他超級列強還包括齊、秦、楚等,都有問鼎的資格——但只有楚莊王正正式式向周天子的使者打聽過九鼎的大小輕重,還碰了一鼻子灰,被那個很酷的使者王孫滿板起臉以「在德不在鼎」的大道理訓了一頓;此外春秋後期冒起的吳越兩國好像也很有希望,尤其是吳,這個南方小國竟然一度扮演巨人殺手,幾乎把楚國給滅掉,還是虧了申包胥向秦請來救兵,順便留下一首叫〈無衣〉的民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是我們現在說的「同袍」「袍澤」等詞語的出處。楚轉危為安之後,吳反而被另一個南方國家越給滅了,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越國自己又後勁不繼,才有了今天我們熟知的韓趙魏齊楚燕秦戰國七雄名單,否則七雄的陣容也可能是秦晉齊楚吳越燕,念起來不大順口就是了。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各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如前所述,春秋始於魯隱公元年,其終結卻有點戲劇性: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整整兩百四十二年之後,魯君打獵時射殺了一頭異獸,長相奇特,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便請見多識廣的孔子去認認,孔子一眼就看出 ,是瀕臨絕種的麒麟,竟然被這群不知保育為何物的傢伙給宰了,氣憤不已,記下了《春秋》這最後一樁大事「西狩獲麟」,就停筆不再寫,連帶著這個時代也只好到此為止。兩年後,孔子卒。
但春秋時代的終結並不就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又得再過二十八年,才會發生晉國內亂的驚人國際大事,韓趙魏三家聯手滅了知氏,瓜分晉國,智伯的頭還被趙襄子砍下來當酒具(一說尿壺,不知哪一樣更噁心一點),然後又出現刺客豫讓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不遂,留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的慷慨之言,大家才知道原來多麼爛的領導人,也會有人願意為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戰國時代一開場就這樣熱辣辣的情節,叫人忍不住要追看下去。
但春秋和戰國之間的二十八年又是什麼呢?二十八年在一個人一生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春秋時代平均壽命沒現在這麼長,可以說是大半生了,但就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來看,二十八年確實算不了什麼,一座柏林圍牆從建起到倒塌不過也就這麼個長短而已。在春秋和戰國這小小的歷史空隙之間(當然朝代還是周朝,這沒變),最重要的事件應該就是句踐滅吳了。所以孔子卒、春秋止,幾乎是馬上就發生了三家分晉的變故,春秋時代由晉維持的平衡局面被嚴重破壞,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加劇加深,一發不可收拾,中國歷史於是名符其實「進入戰國時代」,季後賽開打。
如果晉國能一直保持自己盟主的地位,春秋之後的中國又是怎麼一個局面?沒有人知道。
晉吳越都沒能成為戰國時代列強之一,卻有另一支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季後賽勁旅:燕。燕這個國家在春秋時代沒沒無聞,可能因為位處邊陲,免於像鄭宋衛夾於幾個大國之間的小國那樣常常成為大國交戰時的池魚,得以幾乎毫髮無損地晉身七雄,在戰國初期也未見有何功績,到燕昭王時卻是不折不扣的強國崛起,築黃金臺求賢,一時國力大盛——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還幾乎把強鄰齊國給滅了,接下來便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復國神話:燕齊這一場大戰,齊兵節節敗退,眼看就要被燕橫掃出局了,幸得田單上場,一打就連下七十餘城,成就了戰國最璀燦奪目的一場逆轉勝。那之後燕就一蹶不振,戰國末年重金請了殺手荊軻行刺秦王,圖窮匕現,惜無功,反惹來對方的報復性攻擊,終滅於秦。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戰國六雄連同周天子被秦一個一個收拾掉,六王畢、四海一,統一大業完成之後的秦始皇幹什麼呢?他開始夢想一個更輝煌的未來:追求長生不死,業傳萬世,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秦始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躊躇滿志,的確是很有資格做那樣一個輝煌美夢的,儘管兩三千年後看來,那是如此荒唐、如此不切實際的一個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