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对许渊冲翻译法的一些看法 [2016/06]
- 英译:沁园春 雪 (毛泽东) [2016/06]
- 评论许渊冲翻译的【满庭芳】苏轼 [2016/06]
- 我的打工生涯经历(2)--遇猥琐男和恶心女 [2016/07]
- 朗读【围城】钱钟书 [2016/05]
- [转帖]徐英才的《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故都的秋”英译文 [2016/01]
- 伤不起 [2016/04]
- 缘分惹的祸 [2016/02]
- 1)天路 2)双星情歌 [2016/01]
- 【恨赋】英译:The Ode to Resentment [2016/02]
- 中国强硬惹了谁 [2016/06]
- 转贴路先生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望江南】和 “什么才是好的翻译?”的 评论 [2016/06]
-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2016/06]
- 登徒子并不好色 (笔记/英语) [2016/03]
- 套马杆 [2016/06]
- 中国大妈在加拿大 (Nancy大妈 的日记) [2016/09]
- 我有一把剑 [2016/03]
- 我的心碎了 [2016/02]
- (1)我翻译的第一首英诗:断线了 (2) 我手机丢了 I Lost My Cell Phone [2016/06]
- 网恋(2) [2016/03]
- 英译:《你采来日月星光》 [2016/03]
- 秋语 The Autumn's Words [2016/02]
- 笑挽雕弓射天牛(中英) 古韵诗社第34期【题画】 [2016/01]
- 俳句(1) 夜行侠 (2) 你 [2016/04]
- 无题 [2016/02]
翻译大家许渊冲谈:什么才是好的翻译? 阅读文章点击 : http://edu.qq.com/a/20160105/023695.htm
以下是路教授的点评:
我不知道他是故意偷换概念,还是不懂先要给自己的立论根据定义?既然你所有的推论都建立在“对等”还是“不对等”之上,你首先要给这个“对等”下个定义。虽然对等学来之西方,但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它的。你的对等指的是形式对等还是内涵对等?所以,他通篇不知所云。
他如果把对等归于形式,那他没有读过美国早期对等学原著。
什么是“等值”
“等值”一词来自于英语的equivalence翻译理论,它并不是“结构相等”(equal structure)而是“价值相等”(equal value)的意思。它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等值” (Natural equivalence)。该理论认为未翻译前,这种等值关系就存在于原语与译语中,所以A译成B后,可以反译成A。另一种是“方向性等值(directional equivalence)。该理论认为A译成B后,如果反译,不一定能还原成A。不论他们怎么说,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相等的不是结构,而是其价值。这正如汉语对这一词选所翻译的那样:“等值”,而不是“等结构”。
我认为,许先生无形中把“等值”当作了“等结构”来看。让我们从他的《什么才是好的翻译》一文里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1. (等值)我喜欢树荫。
2. (再创)大树底下好乘凉。
从例子1许先生把“我喜欢树荫”标成“等值”来看,在他的心目中,“等值”就是结构相同。从例子2他把“大树底下好乘凉”标成“再创”来看,他把不按原结构翻译的看成“再创”。但我并不这么看。我认为,例子1是死译;例子二是等值。为什么说例子2是等值翻译呢?因为,“等值”不是结构相等,而是价值相等。在这里,在上下文中,从主题思想看,“大树底下好乘凉”才真正体现了原文想要说的意思,才真正包括了原文的内涵。
许先生接着说:“……但真正等值的创译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我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等值的创译论”?等值就是等值,创译就是创译,不存在什么“等值的创译”。等值了怎么创译呢?“创”就是原文没有的。“等”就是原文本来已有的。如果他这么提成立的话,译者就可以在译文里随意加上原文没有的东西,然后美其名曰这是“等值的创译”法所允许的。这么一来,翻译理论岂不就乱了套?!
进一步说明什么是等值,什么不是:
把fine 译成下面的任何一个都是”等值”
很好
没问题
行
天气很好
不错
因为:
How are you?
(I’m) fine.
(我) 很好。
Are you OK?
(I’m) fine.
(我) 没问题。
Is that fine?
(That’s) fine.
行。
How is the weather?
(It’s) fine.
天气很好。
How is he?
(He is) fine.
不错。
所以,等值与否是其在语境中的内涵决定的。
把that is not fine译成”那是不好的”是死译,不是等值。
所以许渊冲的
1. “我喜欢树荫”不是等值,是死译。
2. “大树底下好乘凉” 不是创译,是等值。
我觉得,许渊冲先生提倡“等值的创译论”搞得不好就会乱加原文没有的内容。我们用他翻译的《梳洗罢》来说明这个问题。
许渊冲先生译的《望江南》
梳洗罢, My toilet made,
独倚望江楼。 Alone I go upstairs and lean
On balustrade
To view the river scene.
过尽千帆皆不是,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But not the one for which wait I.
斜晖脉脉水悠悠,The slanting sun sheds sympathetic ray,
The carefree river carries it away.
肠断白蘋洲。 My heart breaks at the sight
Of the islet with duckweed white.
《梳洗罢》的一大特点是意在不言中。你看,开篇第一行即直截了当地说“梳洗罢” ,然后就跳到“独倚望江楼”,中间怎么上楼的过程没有了。接着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中间的“看”没有出现(“望江楼”里的“望”不是主人翁看的动作,是那个楼的叫法)。所以,我们翻译时也要用意在不言中的方法来译。而许先生的译文把这些原文里故意未说的都补上了。他加了I go upstairs, view the river scene, sympathetic, carefree, at the sight, 等。这样一来,这还是原诗词吗?可见“等值的创译论”多害人!
顺便提一下,那个on balustrade无可非议,因为你不能lean on the tower,那你不成了巨人了?所以,我觉得,这个balustrade原文里虽然没有出现,但译文里可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