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红楼梦》中的饺子
前几天连续发布了两篇有关岁时饮食的文章《冬至你该吃什么?》与《闲话“水饺”》,估计颠覆了一些人的常识,让他们不太开心,在下也不好意思。
其实,最不开心的是在下家中的领导。饺子伴随她人生的成长轨迹,是童年的记忆,是妈妈的手艺......怎能不“源远流长”,而是满人引入并倡导的呢?
每逢“与饺子有关”的佳节,尽管在下全力配合吃饺子,但还是被明察秋毫的领导认为有“腹诽”,尤其是发表那些议论饺子的文章后。要请领导去看《署宛杂记》《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这样有关岁时风俗的枯燥古文是不可能的。考虑到她中学就熟读《红楼梦》,于是趁着前两天吃水饺后心情不错,我请教她是否记得《红楼梦》上有水饺或饺子的描写?
这下子起作用了。领导可是至今对“凹晶馆黛玉湘云联诗”的细节都能记清楚的人,一时间却没有《红楼梦》中的饺子印象。于是通过网络搜寻,只找到一段有关“饺”字的内容--在第四十一回,「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盒两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这里的“小饺儿”显然是一种点心,不像是煮的,可能是蒸或油炸的。如果以在下之前引用过日本人《清俗纪闻》中的饺子形状,更接近些吧?
而《红楼梦》一书的价值不仅在其思想境界、小说结构,即使是服装、饮食甚至窗帘布料等都描述详尽,堪称是反映当时的百科全书。有关吃的品种,据说书中提及的有一百多种,抄录一些:「炸鹌鹑、杏仁茶、野鸡崽子汤、豆腐皮包子、火腿鲜笋汤、建莲红枣汤、鸡髓笋茄鲞、火腿炖肘子、胭脂鹅脯、牛奶茯苓霜、野鸡瓜子、风腌果子狸、冰糖粳米粥、红稻米粥、藕粉桂花糖糕、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酒酿清蒸鸭子、绿畦香稻粳米饭、板栗烧野鸡、造瓜仁油松瓤月饼、烤鹿肉、菱粉糕、鸡油卷儿、糟鹅掌鸭信、奶油松瓤卷酥、冰糖燕窝粥、鸭子肉粥、枣泥山药糕、法制紫姜、木樨清露、虾丸鸡皮汤、油盐炒枸杞芽儿、糟香鹌鹑、茄子干、笼蒸螃蟹、糖蒸酥酪、河西羊羔肉」
怎地这部堪称清代中国饮食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竟然没有领导念兹在兹的饺子呢?“......我惹了领导生气,是我该死。”不在话下。
却说网上有些人辩解:这是因曹雪芹小时候生活在江南,不熟悉北方饮食,而《红楼梦》书中所描写的都是南方地区的美食。这种说法可笑,书中所描述的食品不少是北方风味如枣泥馅山药糕、面果等,有些甚至是满族特有的风格,如烤鹿肉。当然,书中的江南风味菜肴更多,这里有原因的:任何时候皇宫王府的饮食都是全国最好的进贡,明清时江南最富裕,饮食最发达,自然进贡最多,江南饮食在帝京王府大户人家流行,太正常。正如今天北京的金融街某粤菜馆,富贵人士去吃的多,中产阶级去的少,而囊中羞涩者则可能对那些粤式酒楼的菜肴毫无知晓。曹雪芹要写宁荣二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江南菜肴多,是书中情形的需要,而不是曹雪芹不懂北方饮食。更何况曹雪芹十几岁到北京,人生的三分之二以上都在北京,怎地就不如这些人更懂北京饮食?
《红楼梦》的这段描写中,刘姥姥,作为地道的北京乡下人,见到那「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北方人包括直隶人并不曾见识过京城皇宫和王爷家的美食。
记得北京生长的梁实秋先生在谈吃的小品文中提及他生活的时代京畿周边的普通人家平时吃的就是粗面饽饽,因此,北地流传出“好吃不过饺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梁实秋说他们北平城里人从不这么说,因他的时代尚称饺子是“煮饽饽”,直到十四岁也就是说1917年时,梁实秋才知道“煮饽饽”和水饺是一回事--这一点佐证了晚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法。
至于有人称自己老家人仍称现代的饺子为“扁食”,而元明文献中屡提“扁食”,这是否说明现在的饺子还是咱中华的呢。这里再多说两句:扁食是中国人民间对包馅面食的一种俗称,涵盖今天的饺子、锅贴和馄炖。今天某些地区农村仍称饺子为扁食,此扁食未必是400年前的扁食。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共和”绝不是西周时期所说的“共和”一样。有关扁食在《西游记》中倒有形象描绘,第四十六回中八戒不知大师兄对付妖怪竟有如此好本事,行者打油诗一首以对:
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臂膊打得人。扎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
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个就囫囵。油锅洗澡更容易,只当温汤涤垢尘
孙悟空这一捻,怎么弄成什么形状的“饺子”?恐怕更接近日本书《清俗纪闻》中那种类似烧卖的“饺子”吧?而今日湖广四川的“包面”“抄手”更容易如大师兄所说的“一捻一个”。因此,这里的“匾食”,就是民间对用面食包馅的食品俗称,既可蒸也可煮还可油炸。台湾的“教育百科”将扁食定义为「北平方言。指餛飩、水餃、鍋貼之類的麵食」是比较科学全面的。不似“百度百科”中的某些词条,系一群妄人所为,他们自以为是,以讹传讹,误人误己,贻笑大方。
不需研读明清岁时风俗等专著,列位看官如熟读《红楼梦》,应可管窥雍乾时期帝京饮食中的“饺子地位”。
2020.12.27首发
2021.01.03重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