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11: 1-21】【亚哈谢的母亲亚她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在列王纪下第十一章中记载了,当犹大王亚哈谢被耶户杀了后,他的母亲亚她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篡夺国位。但忠心勇敢的祭司耶何耶大,为了保护大卫的子孙能继续带领犹大国,他就将王子约阿施藏起来,并养育他。最后耶何耶大在圣殿公开膏约阿施作王,将他扶上王位,推翻了亚她利雅。本章首先说到:【亚哈谢的母亲亚她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但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她利雅,免得被杀。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亚她利雅篡了国位。】“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亚哈谢在耶户铲除亚哈家的时候,与北国以色列王约兰一起被杀(9:27),他登基的时候才二十二岁,作王一年就死了(8:26),因此他的儿子还都是幼儿。“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是亚哈的女儿,是犹大王约兰的妻子,她教唆丈夫犹大王约兰和儿子亚哈谢“行以色列诸王所行的,与亚哈家一样”(8:18、27),敬拜巴力。“起来剿灭王室”,就是杀害那些有权继承王位的人。“但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约示巴”是亚哈谢同父异母的妹妹,也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代下22:11)。“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他利雅,免得被杀”。亚哈谢被杀时年22岁,儿子约阿施此时大约刚满周岁,还须乳母喂养。神预备约示巴和耶何耶大这对夫妇,从要遭杀害的诸王子中救出约阿施,藏在圣殿中。“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因亚她利雅敬拜巴力,在她的统治期间,圣殿无人看守,所以就成了藏匿约阿施最好的地方。“亚他利雅篡了国位”,亚他利雅虽然篡了国位六年,但她的正式身份并不是王,因为她不是大卫的后裔。
【第七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或译:亲兵)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来,领他们进了耶和华的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吩咐他们说:‘你们当这样行: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宫,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你们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华的殿里护卫王;各人手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你们班次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第七年”即亚他利雅篡位后第七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来,领他们进了耶和华的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耶何耶大”是当时的大祭司。“迦利人”是雇佣兵,可能在前朝即被雇用,亚他利雅沿用至今;“护卫兵”是王室卫队;“众百夫长”就是众护卫队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就是使他们宣誓效忠犹大王室。“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王的儿子”就是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吩咐他们说:‘你们当这样行”,就是给了王室卫队真正的任务。“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宫”,“安息日进班”是指在安息日轮值上班的王室卫队;“三分之一”是指上班之三队中的一队;“看守王宫”表面上是守护亚他利雅所在的王宫,实际上是监视并防备她,不致走漏幼王的消息给她。“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苏珥门”是王宫通向圣殿的那个门;“护卫兵院的后门”,是王宫通向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就是防止有人意外闯入而发生错差。“你们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华的殿里护卫王”,“出班的”指平时按正常安排在安息日休息的人;“三分之二”是两队,这样王室卫队共有五队,在安息日三队上班,两队轮休。“护卫王”是指轮值休息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守幼王。“各人手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你们班次的,必当治死”。“手拿兵器”为防范并保护幼王的生命安全;“擅入你们班次”,就是未经安排,擅自接近幼王的,“必当治死”,就是处死不留活口,以免泄漏机密。“王出入的时候”,是指幼王在众人面前出现的时候,特别指登基大典。“你们当跟随他”,就是紧随在王的身边,作贴身保护。耶何耶大特意把登基仪式安排在安息日,并且“不许他们下班”(代下23:8),这样五队护卫兵当天全部在场,既把守了王宫,也护卫了圣殿和新王。
【众百夫长就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见祭司耶何耶大。祭司便将耶和华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和盾牌交给百夫长。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众百夫长就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因耶何耶大是当时的大祭司,因此众百夫长甘愿听他指挥。“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见祭司耶何耶大”,就是将安息日当值的人领命到王宫值勤,不当值的人则领命在圣殿守卫。“祭司便将耶和华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和盾牌交给百夫长”。“大卫王的枪和盾牌,就是存放在圣殿里供陈列支用的老旧兵器;“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兵器”是指大卫王时代的枪和盾牌。“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坛”指燔祭坛,正对着圣殿的门廊;“殿右”指圣殿的南边;“殿左”指圣殿的北边;“站在王子的四围”,就是将幼王团团围住,防止任何不相干的人接近。“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戴上冠冕”是加冕典礼中的最重要程序;“律法书”就是神吩咐以色列王登基时当抄录的“律法书”(申17:18-20),约阿施接受“律法书”,象征接受神的管理。“膏他作王”是新王登基时膏油抹头的仪式。
【亚她利雅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亚她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从马路上王宫去,便在那里被杀。】“亚他利雅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因王宫就在圣殿的隔壁,所以亚她利雅很容易就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是他们拍掌和欢呼声。“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照例”就是按照从前犹大诸王登基大典后的惯例;“柱旁”是殿廊前的两根铜柱,一根叫雅斤,另一根叫波阿斯(王上7:21)。“亚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撕裂衣服”是悲伤和愤怒的表示;“反了”意思是背叛了。“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赶出班外”,就是从卫兵的阵形中驱出殿外;“凡跟随她的”,是指凡背叛王室的,“用刀杀死”,就是一律处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就是不让圣殿被污秽。“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从马路上王宫去,便在那里被杀”。“马路”是指马匹出入王宫的地方,兵丁等到亚她利雅离开圣殿、进入王宫,就把她处死。耶何耶大铲除南国亚哈家的余孽,是执行神的审判。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又使王与民立约。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又率领百夫长和迦利人(或译:亲兵)与护卫兵,以及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由护卫兵的门进入王宫,他就坐了王位。】“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犹大国民与王室背离耶和华神多年,因此在新王膏立之际,必须向神重申盟誓,承诺按照神的律法事奉祂。“又使王与民立约”,就是让约阿施作百姓的王。“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巴力庙”和“巴力的祭司”,是约兰、亚哈谢或亚他利雅统治期间,在耶路撒冷城中建立的巴力庙和设立的巴力祭司。“拆毁”和”打碎”都表示彻底的铲除。“坛”指祭拜巴力的祭坛;“像”指柱像和偶像。“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圣殿本来应该是有人看守的,可能在亚他利雅执政期间被撤除,现在由祭司耶何耶大重新派官员看守。“又率领百夫长和迦利人与护卫兵,以及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从耶和华殿下来”,因圣殿的地势较高。“由护卫兵的门进入王宫,他就坐了王位”。“护卫兵的门”就是护卫兵院的后门,“坐了王位”就是坐在王宫中王的宝座上。【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她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国民都欢乐”此前百姓在亚他利雅的宗教腐败和暴政的统治下饱受的痛苦和压制,如今“众人已将亚她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他们当然也都欢乐。“合城都安静”,表示耶路撒冷城在新王的统治下显得平静安稳。“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由此让我们看到,神的权力在亚他利雅之上,而且神“因自己和大卫所立的约,不肯灭大卫的家,照他所应许的,永远赐灯光与大卫和他的子孙”。因此大卫家的王室虽然只有一个儿子,但是神的应许却不会落空。同样今天跟随主耶稣的门徒,虽然人数很少,但会一直得到神的保守,并且直到世界的末了。为此,愿我们今天都是跟随主耶稣的门徒,这样我们必蒙神的保守,直到主再来!阿们!
www.biblestudy-xbss.com 圣经分卷分章注解 霞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