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11年前,张一鸣是如何选择这条路的?

京港台:2024-11-30 23:12|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 我来说几句


11年前,张一鸣是如何选择这条路的?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0年前如果别人和你说算法,您肯定觉得这只是工程师关心的概念,而10年后,大家都已经亲身感受到了算法对世界的影响,甚至这个词都已经烂大街了。

  大家好,我是卫明,借着首富最近对算法的炮轰,我们也可以来试着挖一下当年张一鸣为何要用算法推荐来做资讯客户端。

  11年前,也就是2013年,张一鸣在刚上线今日头条没多久后,写过一篇文章,标题为《为佩奇关闭Google Reader的魄力叫好》,这个佩奇不是小猪,是谷歌CEO。里面张一鸣说了他对同为资讯类产品Google Reader策略的思考,也说出了他认为适合更广大人群的资讯方案: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思考过程。下面是全文,之后我会说说他选择的原因。

  张一鸣/文

  虽然不少人表示Google Reader即将关闭的愤慨,但细心一点你会发现,这些正在用Google Reader的用户都是“互联网圈资讯重度用户”。其中,还有不少人说“那上千条买来得及阅读的订阅怎样办”。这些信息其实就从某种程度反应出Google Reader关闭的必然性。

  

  我算是Google Reader国内的第一批用户,它实质就是“用户自订阅”模式。我自己去寻找我喜欢的网站和博客,找出RSS图标,然后点击订阅。但用过一段时候后,随着我订阅的RSS源增多,Google Reader上那好几百上千条的更新我已经看不完。每到这时候,我需要重新把已经订阅的RSS整理一遍,而这个整理的过程挺痛苦的。

  我发现,要成为Google Reader常用用户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信息组织能力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哪。

  二、自制力强,有规律的整理并能控制好RSS源的数量。

  显然,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户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一款本该面对大众的产品却只能满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在我使用过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要求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对于那部分有一些兴趣但不是太喜欢的内容到底是订是不订,这也够让用户纠结的。比如我并不想看来自36氪所有文章,我只想看其中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那我到底是订还是不订呢?

  所以,我认为这个订阅过程的用户体验就很不好。

  不能否认,作为“订阅模式”代表的Google Reader的离去多少还让人感到遗憾。相比依靠人工仅从门户网站获取资讯,订阅模式其实进步了,但很明显还没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资讯需求。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将成为Google Reader的替代品?我和我的团队回答是的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已经有不少人在比较甚至质疑,个性化推荐靠不靠谱?机器推荐能不能比人工推荐靠谱?,我想说,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Google Reader今天的离去,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

  不过,我觉得拉里·佩奇(Google CEO)很有魄力,关闭了叫好但没希望的产品,一定会在别的方面做的更好。

  

  拉里·佩奇

  张一鸣的文章到此结束。

  先说说Google Reader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简单说,Google Reader是一款把你想订阅的网站和博客里的内容,整合汇聚在一起给用户阅读,就相当于我们用户是皇帝,每天用它来集合所有的奏折,一起审批。

  这个概念是不是挺好?其实和现在的新闻客户端有点类似,但张一鸣的分析是:“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Google Reader 今天的离去,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

  也就是说,张一鸣认为,这个产品模式是好的,但它需要用户有比较强的自主信息管理能力,而绝大部分用户是没有这个能力和耐心的。

  这个逻辑再引申下去,就是如果想要更大量的用户使用,那么不要让用户自己去花太多精力管理关注哪些信息,而是尽可能的投喂给他们,并通过一种方法来优化投喂的效率,于是,算法这个工具就应运而生,这样更简单,直接,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喜欢这样,因为省力省时间。

  还有一个点,我认为其实也挺重要的,那就是算法推荐需要更大的内容数据,一旦算法优势建立起来,就可以把内容数据和生产者最大限度的笼络在自己的池子里,而Google Reader这样的模式,其实只是一个地图而已。一张地图和一个城市,哪个商业价值更大,不言而喻。

  这个商业模式其实比较符合移动互联网APP的生态,因为每个APP应用都是一个孤岛,而Google Reader对应的还是网页时代更加开放的信息环境,当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APP屏蔽起来,Google Reader这种轻量的模式就很难有优势。

  当然,这个咱们是有点事后诸葛亮,但是在商言商,复盘也有助于我们向他们学习思路,了解底层逻辑。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6 22:5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