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常州小学生跳楼 “师生怨”何时能解(图)

京港台:2020-6-20 11:24| 来源:自由亚洲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常州小学生跳楼 “师生怨”何时能解(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20年6月发生学生跳楼事件的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新京报)

  不久前,江苏常州市的一名小学生缪可馨在上完语文课后,跳楼身亡的消息震惊中国社会。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家属披露更多细节,认为缪可馨的自杀与其语文老师袁某有关。虽然案件依旧存在不少疑点和争议,社会目前的舆论焦点却则重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师生怨”问题。

  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牵动了无数中国民众的心,而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现象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

  缪缪自杀是谁的错?

  据新京报报道,缪可馨的家长认为缪可馨自杀可能与作文受到语文老师袁某批评有关,怀疑袁某批评缪可馨后,还对其进行了侮辱,甚至打骂。

  缪可馨就读的小学校长则表示,涉事教师袁某非常优秀,从未接到过学生、家长对袁某的举报。

  不过,报道说,袁某在向联合调查组做出的情况说明中承认,曾在去年扇过缪可馨耳光,也接受过缪可馨家长的红包。

  目前在美国的前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谭松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缪可馨事件再次暴露出中国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特别是中小学的老师,很多都缺乏公德、私德,没有爱心,还金钱至上。这些年轻老师他们都是在后来的改革开放里边成长的,他们缺少一种理想主义,缺少一种奉献精神。”

  不愿具名的中国独立媒体人刘先生也说,在中国,老师不尊重学生是常态。

  “中国的教育资源又匮乏又不均衡。本来资源总量就少,还集中在大城市和名校,于是产生了生杀予夺的教师队伍,一些老师由此权力欲膨胀。”

  

  自杀小学生的作文(微博截图)

  官方保老师 怪罪受害者?

  缪可馨事件发生后,官方初步评定教师袁某不存在对缪可馨的打骂行为,缪可馨作文中的批改痕迹也是缪可馨自己做的,还不断强调缪可馨的作文是“抄袭”的。

  缪可馨所在班级的几十个学生家长,也齐刷刷地为袁某点赞,认为老师没有错。

  刘先生分析说,中国官方对缪可馨事件的处理是非常标准的维稳“套路”。

  “先封锁消息;消息没捂住,用‘完美受害者’的方式抹黑;抹黑失败舆论沸腾,就和袁某切割,安抚民意。老师有对学生的生杀予夺大权,家长面对这种老师往往也无计可施,只能委曲求全。那些给袁某点赞的家长就是已经被她驯化了。”

  谭松也认为,中国社会存在“怪责受害者”的现象。

  “我们不是去反思这个社会出了问题、教师队伍出了很大的问题。板子不是打到贪污腐败泛滥的堕落社会上面,而是把板子打到受害者身上。”

  

  自杀小学生的作文及涉事老师要求“传递正能量”的批语(微博截图)

  暴力教育需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澎湃网19日就缪可馨事件发表评论,反问“暴力之下、刻薄批评之下的‘好成绩’,真的能最终结出好果子吗?”,同时还提到2018年发生的“20年后学生当街殴打老师案”。事件当事人常某尧在街头遇到了20年前的初中班主任,想起上学时被其殴打的经历,于是拦下对方、连扇多个耳光,并拍下视频。

  评论认为,一些地方因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文明水平不高,导致暴力教育问题,这成为很多人的梦魇和心结,上述的学生殴打老师事件正是这个老问题的投射。

  居住在哈尔滨的市民汪先生因安全原因不愿透露全名。他向记者分享了遭受暴力教育的经历。

  “我小学时候的老师设立过非常严苛的规矩和大量作业。如果作业没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好,轻则罚站找家长,重则直接言语羞辱。书本打在身上,打翻书桌上的书本文具,最严重的一次是把学生拽到走廊,打哭到整个班级都能听见。”

  汪先生说,已经忘记很多当时被老师责罚的经历,但遇到类似的事情或者其他人的经历,还是会突然间想起来。他说,中国学生多数都是两点一线,很难接触到外界,难有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空间。成长过程中,多受父母和老师影响。

  师生关系紧张 教育体制腐败

  据中国教育网2012年发布的一篇名为《关于中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的报告,在中学老师组成的调查对象中,有高达42%的教师对学生持消极负面评价。

  谭松对此表示:“一个老师,你要爱这个职业,不是爱金钱,不是爱这个饭碗。如果说当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爱的话,那是最可怕的东西。现在就是缺少这种爱。与此同时,(老师)对学生随意辱骂,也导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听话,越来越不敢反抗。”

  他还补充说,中国教育领域的腐败越发严重,社会也在加速堕落,而这与专制体制是相连的。专制越强,社会道德就越往下滑。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1 09: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