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越是世界剧变时,越要走出国门求知于寰宇

京港台:2020-9-12 03:59| 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越是世界剧变时,越要走出国门求知于寰宇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更新于2020年9月10日 21:20 FT中文网编辑 王昉

  2020年,新冠疫情、中美交恶,让封锁、脱钩成为常态,也让中国年轻人的出国留学之路在骤然之间平添了曲折与未知。

  在病毒还在持续蔓延、美国的一些大学与学科对中国学子关上大门,甚至连国人高度依赖的社交媒体也可能在国外遭到封禁之际,出国留学还有必要吗?如能去到国外,年轻人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向寰宇求知识”,又该以怎样的心态与外部世界沟通?

  我们为此采访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出国留学生(专题)、香港(专题)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丁学良教授。丁教授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研究生,198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哲学史硕士学位,1984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1992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长期执教香港科技大学,并在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内地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或客座教授。他研究方向众多,包括共产运动、比较现代化、国家竞争等,尤其对大学教育与人才流动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有过精深研究,最近的出版的书籍包括《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在访谈中,丁学良结合自己多年的海外学习与生活经历,畅谈不同代际的中国留学生之比较,疫情为何让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变得更为重要,留学生如何才能走突破由语言、身份和社交媒体围成的小圈子,以及如何才是更理性的爱国。由于访谈较长,我们将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往未见之地,向寰宇求知

  四十年前走出国门的丁学良,在哈佛的课堂之外,还会去到美国的教堂、兵营、警察局、法庭和议会,抱持着谦恭而热忱的好奇心,寻求对自身认知的超越。四十年来,国力日渐强盛,但国人的好奇心和心态的开放度似乎却并未随之增长。丁学良说,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受到了日本(专题)明治维新“向寰宇求知识”的刺激,今天的国人应当重拾这种精神。

  第二部分:在外留学,要跳出令你过于舒适的话语和圈子

  丁学良说,在他的留学时代,因为贫穷,中国留学生们喜欢抱团取暖。如今中国学子条件优渥,英文流利,原本有更大优势融入当地社会,但很多人照旧一起“窝”在密不透风的小圈子里。他分析了三个原因:因为有个中国胃,因为想说中国话,也因为受困于一种习惯了的、不愿被冒犯的话语和认知体系。

  第三部分:爱国要理性,不要玻璃心

  当我们说“爱国”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诚挚朴素的爱国情感,如何不轻易蜕变为“玻璃心”?作为现代世界的公民,我们的身份认同是基于血统,抑或文化,还是公民权利?以理性爱国的心态,海外留学生可以如何与外国友人讨论这场疫情?

  第四部分:世界的封闭与倒退不会是永久的

  在丁学良看来,新冠疫情、中美关系造成的封闭与隔绝,既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永久和不可逆转的。当美国暂时关门时,还有其它很多国家的大门对中国学子敞开。他建议,打算留学的年轻人在专业选择上不要过于局限于以往经验,因为疫后世界,人类的知识、生产、生活,人类对待生命的态度,都会跟以前不一样。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1 23: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