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京港台:2021-9-14 11:07| 来源:互联网怪盗团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前几天我跟一位券商分析师朋友喝咖啡,他突然问我:“喂,你觉得 B 站、泡泡玛特和元宇宙,有什么共同点?”

  我猝不及防,一时被问愣了。反复思考之后,感觉除了 “估值很高、深受资本市场追捧” 之外,以上三者没有太多的共同点。好吧,我承认自己远离投资机构圈子有一段时间了,是不是它们最近又搞出了什么新概念?

  分析师朋友哈哈大笑:“B 站、泡泡玛特、元宇宙,都是很典型的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的公司。中年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投委会主席,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最不希望被时代潮流扔到后面。你越是跟他说‘年轻人喜欢这个’,他就越会在恐惧趋势之下,用钱投票、大举买入,把相关公司的估值炒到天上去。”

  我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遥想两年前,我还在当分析师的时候,去大型公募基金路演,最沉迷于 “云游戏”“MCN” 等热门概念的,恰恰就是中年基金经理;忽悠他们简直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只需要反复强调 “这是未来的新趋势,你不懂的” 即可。

  相比之下,年轻一点的研究员、研究助理,反而很不好忽悠,因为他们懂的太多,而且自己就是年轻人,很容易把你怼回去。所以资深的券商分析师都养成了习惯:直接找投资总监,就是那种喝茅台、抽电子烟、开特斯拉,但是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对元宇宙闻所未闻的,一忽悠一个准。

  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投资圈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手里的。这个 “中年人”,可不是现在 90 后自嘲的 “25 岁以上”,而是 40 岁甚至 50 岁以上。正规投资机构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晋升次序,研究生毕业加入一般就 25 岁了,当上基金经理的一般三十多岁,资深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往往就 45 岁往上了。其实,不仅二级市场如此,一级市场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欧美也是如此,毕竟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中老年男性统治的。

  中年投资人有权力、有财富、有社会地位,但最缺少时间。他们同时受着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重压,精神脆弱,心乱如麻。他们如果玩游戏,最多也就玩玩《王者荣耀》这种全民级游戏;如果看视频,一般也就看看眼下最火的综艺和大剧。他们显然是敬业的,是爱学习的 —— 可是除了读财报、做调研、听路演,还哪里有时间精力去向现实学习呢?

  像这样掌握着资源、却没有时间学习新鲜事物的中年投资人,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轻人,被时代淘汰。这种焦虑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被烙在了骨头里面。过去十多年,他们看过太多 “因为不懂年轻人而被淘汰” 的例子了:

  腾讯的市值超过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之和,当年那个卖 QQ 秀的公司成为了全世界最值钱的中国公司。

  B 站莫名其妙的超过了爱优腾,后三者准备的 “超级 IP”“头部作品” 被前者的 PUGC 打得落花流水。

  国产二次元游戏从 2016 年打开局面,到产生《明日方舟》《原神》这样的原创大作,只用了 3-4 年时间。

  泡泡玛特从一家在购物中心里通过自动售货机赚钱的公司,到千亿估值的独角兽,也就用了 5 年多。

  元气森林、钟薛高…… 这些新国货快消品的崛起,在一瞬间就完成了,甚至没给人留下学习的时间。

  整个世界都在变化,但是中国变化的尤其快。“世代更替” 在发达国家或许要花二三十年,但是在中国只用三到五年。就拿过去十年来说,中国的 PC 互联网红利才走到一半,移动互联网红利又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红利尚未耗尽,回归线下的 “新零售”“新消费” 又被炒热了。因为风口变的太频繁,风速又太快,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保持呼吸就很不容易了,谁还有时间去判断风向?

  与互联网和 IT 圈比起来,投资圈已经算幸运了 —— 前者流行着 35 岁失业,年龄往往变成负资产;后者至少没有 35 岁失业的普遍现象,50 岁左右的管理层大有人在。不过,投资圈的内卷化也很严重,因为好的资源、好的岗位都被分完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又在不停地挤进这个行业。想在投资机构高管的位置上退休,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足以构成焦虑。

  我很早就意识到:中年人的焦虑,比年轻人沉重百倍、厉害百倍。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无数的可能性,能卖力气、能熬夜、能牺牲个人生活,也没有被各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绑住。而中年人,这一切都没有,失去社会资源就失去了一切。“被时代潮流抛弃”,是他们负担不起的代价,不堪回首的噩梦。

  别以为只有一二级市场投资机构里的中年人才有这种焦虑,在互联网大厂做战投的人也一样,甚至到了公司高层也一样。据说某互联网大佬每天晚上要听一小时的网络小说广播,据说另一位互联网大佬每星期要让人教他玩一小时游戏 —— 我求证了一下,好像两件事情都是真的。你可以想象,与他们年龄相仿但是职位低几级的人,又会焦虑到什么地步。

  何况,在中国当代特有的社会格局下,中年男人虽然是公司与家庭的顶梁柱,却是比较缺乏自信的:

  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没信心,所以有 “中年男人的购买力不如狗” 的段子(有趣的是,这个段子是中年男人编的);

  对自身的文化品味没信心,所以不敢站在消费者的主观视角去评判内容产品和品牌消费品;

  甚至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没信心,尤其多见于投资圈,朝不保夕、日暮途穷的心态很常见,而且很容易传染。

  当然,在市场上也有一些 “对中年人友好” 的消费赛道,例如白酒;但也只有白酒了。其他的消费细分行业,从游戏到短视频,从美妆到运动装备,从精品咖啡到连锁奶茶,无一例外地对中年投资人不友好。你也可以选择不去碰这些赛道,但代价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投资人总要对 “自己不懂的事情” 早早下结论、一窝蜂地冲进去,而不是在场边静观一段时间。凡是在投资机构做过的人就知道,专业投资人其实是没有资格选择 “靠边站” 的:在二级市场,基民斤斤计较的是季度乃至月度排名,甚至一个星期排名不好就会被万口唾骂;在一级市场,如果你投不出去,那就没有管理费可收,下期基金的募集也就无从谈起啦。

  一个多月前,我跟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聊起现在 “新国货”“新消费” 行业的高估值乱象,他无奈地叹息道:“大家都知道,投资业绩提成这个东西,从来只有人听说过,很少有人拿到;至于管理费,则是大家都拿得到的。我哪怕投几个最贵的、最不靠谱的项目,也比不投项目强。”

  上面这位投资人是看透不说透的。更多的投资人则是 “看不透” 的,尤其多见于二级市场。其实,二级市场的焦虑往往更有影响力,因为它可以向上传导到一级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 2019-2020 年的 MCN 概念,本来是在一级市场烂大街、已经被判了死刑、基本无人再投的商业模式,却硬生生被一批 A 股上市公司给炒活了。正在进行的元宇宙概念也是如此,早在四年前就在一级市场过了热度的 VR 设备厂商,纷纷再次出马谋求高估值。

  无论你是创业者、天使投资人还是中介机构,当你坐在一间宽敞舒适的会议室里,面对一个或一群掌握着大量资源、仪表堂堂、微微皱着眉头的中年投资人时,你应该看得见他们眼中的焦虑,以及他们骨子里的不自信。你应该理解,“错过下一个腾讯 / B 站 / 泡泡玛特 / 元气森林” 将是他们的噩梦,而你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恐惧感。

  这时候你只需要说:“我们公司是年轻人最喜欢的,Z 世代拼命在我们这里消费,反正你们不懂,那就拿钱吧!记住,如果你们现在不投,几年之后就会以十倍的估值哭着喊着要投。”

  至于你的公司真能活到几年之后吗?鬼才关心。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20: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