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两个家庭在山东分获团圆 写14年寻子日志母亲封笔

京港台:2022-2-11 09:22| 来源:极目新闻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两个家庭在山东分获团圆 写14年寻子日志母亲封笔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写了14年的寻子日志,山西运城的杨艳霞终于可以封笔。

  被拐30余载,兜兜转转寻亲多年,山东曹县的张继刚得知,亲生父母离自己长大的地方竟只有50公里。

  2022年2月10日,山东菏泽,两个家庭在这里团圆。

  尽管不能亲眼目睹杨艳霞和张继刚各自与家人重逢时的感人画面。但仍有许许多多的寻亲家庭和已寻亲成功家庭从天南地北赶来,为杨艳霞、张继刚遥送祝福。

  为找寻走丢三年的童芸婧、童仁谦姐弟,母亲曾根兰第一次独自走出村子,加入“举牌”寻亲的队伍。

  

  寻亲家庭将寻人启事排成一排合影

  带着刚刚团圆一个月的张洋洋,母亲李芳跨省来到山东,让儿子第一次体会到了寻亲的不易。

  而已被人熟知的杜小华,也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成为了寻亲团的“老大哥”,教着寻亲家庭如何发布短视频和直播。

  两个家庭分获团圆

  杨艳霞和张继刚,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都在2月10日见到了自己的至亲。

  14年前,她是山西运城的一名乡村教师。周末批卷,杨艳霞回家后得知自己的儿子被拐。寻子14年,她写下“寻子日志”来抒发对孩子的相思。

  33年前,他是山东曹县的一个懵懂孩童。十多岁时,张继刚从周边人处得知自己是被拐来的。33年来,他竟不知道自己和家的距离有50公里。

  杨艳霞的眼睛不太好,直播时她需要眯着眼睛、凑很近才能看清弹幕。杨艳霞自己说,是因为自己这些年哭多了,视力才下降了。“我以前可能哭了”,杨艳霞说,只要面对镜头,想到儿子祎奎自己便会落泪。

  2003年,张祎奎出生在山西运城的一个小村庄。祎奎出生后,杨艳霞对其疼爱有加。彼时的她是当地的一名乡村教师,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虽然家里不是十分富足,但杨艳霞一家的生活平静而幸福。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份平静在5年后就被打破了。

  杨艳霞很清晰地记得,那是2008年的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周六,当时天气已慢慢转凉。一早,杨艳霞便前往学校批阅试卷。“其实周六是休假,但那天不知为何就让我们集中批卷。”杨艳霞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小祎奎则跟着奶奶在家。

  祎奎的奶奶是个聋哑人。或许是没有理解杨艳霞的意思,奶奶在周末把小祎奎送到了学校,随后便回家了。

  “后来祎奎回了家,十点多的时候还有邻居看到他在家门口,十二点的时候还有人看到他去了小卖部”,杨艳霞说,邻居们最后见到祎奎上了一辆红色面包车,从此再也没了身影。等到杨艳霞回家,孩子已经不见了。

  孩子丢了后,杨艳霞感觉天都要塌了。刚丢失孩子的几个月里,她终日里不吃不喝,只靠着打吊针输营养液的方式维持。后来,杨艳霞发了疯一样开始寻找孩子。

  为寄托对儿子的思念,杨艳霞时常通过日记的形式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说,思念是最伤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她也时常埋怨自己当初连给儿子买一包方便面的五角钱都舍不得花。“以前咱家穷,每当放学回家,你就嘟嘟囔囔要买五角钱一袋子的方便面。我总是说,回家先写字,写好了再买,即使你写好了,妈妈还是没有兑现诺言。妈妈好恨自己,为啥五角钱都舍不得花……”杨艳霞在日记中写道。

  农历新年前夕,杨艳霞接到了警方的电话,称张祎奎找到了。经DNA比对,山东鄄城的那个孩子就是张祎奎。

  张继刚配对成功在2月9日。

  今年35岁的张继刚,已经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和妻子在江苏常州打工,孩子也在常州上学。

  春节期间,张继刚与妻子正在安徽娘家过春节。突然,张继刚接到DNA配对成功的通知。夫妻二人当即决定返程回到养父母在山东成武县的家中,为认亲做准备。

  

  在走廊上的寻亲家庭们

  其实,早在10来岁时,张继刚便从周围人那里得知自己是被拐的孩子。从此,小继刚一直就有一个心结。近年来,张继刚在妻子的支持下,他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而推动张继刚切实迈出寻亲这一步的,正是他的妻子徐女士。早前,张女士便偷偷帮丈夫在“宝贝回家”上登记了寻亲信息,这次警方就是通过DNA配对帮丈夫找到的亲生父母。

  “养父母对我们挺好,寻亲的事和他们沟通,他们也挺支持的。”徐女士说,丈夫的养父母近八十岁,只有他一个孩子。

  张继刚的亲生父母也仍然健在,目前仍居住在曹县老家。张继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寻找了多年的父母距离自己这么近。地图显示,张继刚养父母家和亲生父母家距离仅50公里。

  “我家祎奎现在就在菏泽市的鄄城县,继刚的家在曹县”,杨艳霞说,这是农历新年后的双喜临门。

  依然在路上的寻亲家长

  由于特殊的原因,本次两个家庭的认亲现场暂未公开。

  不过,很多的寻子家长还是纷纷来到菏泽,他们想从这些寻亲成功的案例获得更多的信心。

  曾根兰的儿女已经丢了三年了,这位来自江西吉安凤凰镇小村落的母亲,出生于92年,是目前寻亲家庭里最年轻的家长。

  2019年4月7日下午,曾根兰7岁的女儿童芸婧带着5岁的弟弟童仁谦在村里祠堂前玩耍后,姐弟俩再也没回家。

  三年的找寻,曾根兰发了收到过不少线索。曾有人告诉她丈夫,“能找孩子,只用付点佣金”。他们信了,转了200元钱,没多久,又转了200元……

  但截至目前,孩子仍杳无音讯。

  

  李景伟和女儿一同为寻亲家庭拍摄视频

  2月10日,曾根兰跟随着寻子的杜小华一同从江西来到了山东。杜小华说,这是曾根兰第一次一个人出这么远的门。

  面对镜头,曾根兰为网友介绍了姐弟两的体貌特征,还叙说了自己对姐弟俩的思念。

  很明显,这名母亲在面对镜头时并不是十分熟练。事后,杜小华还叮嘱了她一些以后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有更多人关注你”,杜小华说道,而曾根兰则是认真地点了点头。

  与曾根兰不同,王妹芝对寻子直播已经十分“熟练”。

  寻亲志愿者告诉记者,王妹芝找儿子元元和豆豆从1995年至今,已找了27年,这些年她不仅自己找,还带着寻亲家庭一起找别的孩子。“她现在就像寻亲团的大姐大”,志愿者说。

  王妹芝和丈夫张道通是河北省大城县仰止村的一对普通夫妻。1995年9月28日,夫妻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我的两个儿子元元6岁、豆豆5岁,那时正农忙,吃完午饭后我本来打算带两个孩子下地干活,正好邻居家的男孩过来找他们玩,我觉得邻居可以照看他们,就同意了。”王妹芝说,随后自己就接着在菜地里干活。

  直到下午5时许,王妹芝去邻居家接孩子,却被告知两个孩子早已离开了。“邻居说,孩子们去了工厂里找爸爸”,王妹芝说,在工厂的张道通并没见着两个孩子。

  不知孩子的去向后,夫妻俩报了警,还发动村里和邻村的乡亲一同四处寻找。就这样找了10天,还是没有孩子的一点踪迹。

  在家附近贴了无数张寻人启事后,王妹芝再也呆不住了,夫妻俩决定出门寻找。就这样,二人已经找了27年。

  

  寻亲家庭们拍摄短视频

  如今,孩子丢失的过程、体貌特征,这位母亲可以十分流畅地面对镜头述说。与其他寻亲家庭不同,这位母亲在面对镜头时,已经习惯于紧盯着直播镜头。王妹芝急切地想通过自己的眼神,告诉网友自己想要找到两个孩子的迫切。

  与曾根兰、王妹芝相同的寻亲家庭数不胜数。据极目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抵达鄄城现场的寻亲家庭便有近50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身着一样的白色寻亲T恤,手持着寻亲牌。

  面对镜头,他们都有序地排队。在他人叙说时,他们便会努力地踮起脚尖,尽力举高手中的寻亲牌。

  从寻亲者转变为志愿者

  在认亲现场,也有一些不一样的身影。他们已经褪去了白色寻亲T恤,不再手持寻亲牌,但他们开始了新的身份——志愿者。

  1月23日,河南漯河母亲李芳终于与被拐24年的儿子张洋洋在武汉相认。自此,李芳结束了自己的寻亲之路。

  

  张洋洋与母亲接受采访

  在认亲结束后,李芳带着张洋洋返回了河南漯河老家。24年来,母子二人终于可以第一次度过一个团圆的春节。

  对于李芳来说,怎么寻亲、寻亲难在哪早已耳熟能详。与张洋洋商议一番之后,李芳决定让儿子也加入寻亲大家庭,成为一名志愿者。

  2月9日晚11时许,李芳和张洋洋便从漯河来到了曹县,希望为第二天的认亲提供帮助。对于张洋洋来说,亲身参与的第一次认亲足以让他认知到过去24年母亲是如何度过的。

  “十分震撼,也十分心疼,也无法用言语形容。”张洋洋告诉记者,见现场的寻亲家庭为了找寻孩子作出的努力,自己觉得他们十分伟大。“也希望用我自己作为一个例子,去打消更多还没回家的孩子的顾虑。”张洋洋说。

  同样这样想的,还有凭记忆手绘家乡地图寻亲成功的37岁河南男子李景伟。2月10日,李景伟带着自己的妹妹和正在就读高中的女儿来到了寻亲现场。

  

  寻亲家庭在现场

  李景伟告诉记者,自己在寻亲成功后,希望可以用自己作为实例,去呼吁更多的已知自己是被拐儿童,但还没开始寻亲的孩子迈出那一步。

  “双向的奔赴和父母独自一方的寻找是完全不同的。”李景伟说,目前已经有太多自发寻亲成功的案例,如果被拐儿童自发地走出寻亲的那一步,将会更快与家人团圆。

  看到一直忙碌的张洋洋有点累,李芳关切地问了下儿子要不要休息一会儿。随后,李芳自言自语道:“这些年,大家真的很不容易,吃了很多的苦。”

  杜小华腰间的伤疤、孙海洋为寻子四处碰壁、寻亲家长们跪在大街上祈求路人帮助……李芳看着远方说了很多,而张洋洋也十分认真地听完了。

  而在李景伟帮助寻亲家庭口播时,女儿则会帮助爸爸手持直播设备。不时,她还会帮寻亲家庭拍摄一些短视频,以便李景伟发布在社交平台。

  对于他们来说,团圆之后,新的开始已然开始。杜小华说,他觉得以后将会有更多完成寻亲的家庭加入李芳、张洋洋母子和李景伟父母的行列。

  记者手记:

  那些热衷于蹭流量的“举牌人”

  自见证孙海洋一家与孙卓团聚后以来,我奔走于多个寻亲现场,见证了多个家庭的团圆。但同时,我也看到还有许多的寻亲家庭仍在四处奔波忙碌。

  我告诉李芳,有网友给寻亲家庭取了个绰号,叫“举牌人”。李芳委婉一笑,说十分贴切。

  这些寻亲家庭,很多都是不远万里赶来认亲现场。杜小华说,有一个寻亲家庭为了能来到这次认亲,从3000公里外赶来。而对于这样的奔波,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返程途中,李芳开启直播,曾根兰在一旁认真学习着

  “流量”“曝光”已经成了寻亲家庭们的口头禅。对于蹭流量,他们并不觉得丢人。“为了流量,为了曝光。”,杜小华说,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观众,这些寻亲家庭都会不远万里赶来。

  在休息时,杜小华会教刚起步的曾根兰如何拍摄短视频、如何直播,也会一步步地教曾根兰如何在手机上购买机票。而曾根兰也十分认真地学习着。

  在教完曾根兰后,杜小华又马上回到了寻亲家庭身边,带着他们一起口播寻人启事。

  事实上,杜小华现在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寻亲家庭心中的主心骨。杜小华也一边找寻着儿子杜后琪,一边带着新加入的寻亲家庭四处寻亲。

  我注意到,寻亲家庭之间互相称呼,大多是“米奇爸爸”“洋洋妈妈”“元元妈妈”,网友也大多这样称呼他们。在他们的社交账号中,也极难找到自己的本名。

  其实,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杜小华、李芳、杨艳霞、曾根兰、王妹芝……在孩子丢失之后,他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自己的名字。

  希望每一个“举牌人”都能抵达寻亲成功的彼岸。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9 01:4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