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欧洲能源转型,中国是大赢家?

京港台:2022-3-23 02:45|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欧洲能源转型,中国是大赢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商报》一篇文章关注到欧洲的能源转型,这篇评论指出,在能源转型的关键原材料上面,欧洲或会更加依赖中国,程度可能更甚于对俄罗斯进口能源的依赖。《柏林报》则注意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打乱全球粮食供应,该媒体表示,全球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屯粮计划将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

  “想想看,欧洲没有办法生产自己的燃油、采暖油、化工油。欧洲大陆没有足够的炼油能力,无法从进口原油中生产出急需的能源,无法确保最低水平的供应。在能源转型的关键原材料上面,欧洲或会更加依赖中国,比如今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程度还要高。”德国《商报》本周二(3月22日)发表的一篇评论开头做出这样的假设。作者Jakob Blume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假设的例子,但这可能将成为欧洲的未来。”

  如果政商两界认真考虑能源转型,他们必须现在就要商谈伙伴关系并进行投资,以确保原材料的供应。“能源转型是许多人的希望。太阳能和风电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及其非民主出口国的依赖。但小心希望成为泡影。风力涡轮机、太阳能设备和电动汽车都要吞噬大量的工业金属,这些矿藏的分布有时甚至比石油和天然气更为集中。”

  “最好的例子是稀土。没有它们,任何风力涡轮机都玩不转。中国的稀土蕴藏量几乎占世界的60%。更重要的是淬炼过程,也就是稀土的加工,使其达到风力涡轮机生产商可以使用的程度。中国在这里的市场份额为80%。”

  还有锂,乍一看,供应安全似乎没有问题,主要出口商是北约成员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大部分锂金属都被运往中国进行重要的加工。”

  题目为“战略格局”(Strategische Dimension)的文章指出:“欧洲对本身资源匮乏几乎无能为力。然而政治家和商界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他国家用此作为地缘政治谈判的筹码。比如采取鼓励举措,增加锂、钴或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公司也要与尽可能多的伙伴签订供应协议。”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也已经囤积了很长时间的金属资源:“如果认为对锂和其他物质的依赖有一天不会成为地缘政治的杠杆,那就太天真和大意了。”

  “早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中国就对粮食安全感到担忧,根据路透社,中国农业部长唐仁健在3月5日表示,中国今年冬季小麦作物收成情况,可能是史上最糟。” 德国《柏林报》本周二发表的一篇报道开头写道。文章指出:“对中国来说,为国民提供足够的食物是最优先的政治目标之一。即使是中共反对者也表示,当局已成功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和饥饿。但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重要的粮食供应链被中断了,来自乌克兰的供应因为战争和俄罗斯对黑海的封锁停滞,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供应因为制裁被叫停。世界小麦出口量中,29%都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现今,小麦、玉米和大麦都出不了乌克兰的国门。”

  作者Michael Maier写道:“因此,粮食和化肥的价格正在飞涨。自上个月俄罗斯发动入侵以来小麦价格已上涨了21%,大麦上涨了33%,多种化肥上涨了40%。粮食、化肥、石油、天然气,甚至铝、镍和钯等金属的价格也在飙升,导致生产、运输和终端产品更加昂贵。这场战争发生在全球粮食形势严峻之时。新冠疫情、贸易限制、高能源成本以及最近的干旱、洪水和火灾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给全球农业带来重击。经济学家、援助组织和政府官员都发出警告:一场全球性的饥荒正在逼近。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一种催化剂,将使已经紧张的局势更加恶化。”

  标题为“全球粮食争夺战”(Weltweiter Wettlauf um Lebensmittel)的文章写道:“一场争夺食物供应的竞赛已经展开。中国计划大幅增加采买。印度食品部长潘迪(Sudhanshu Pandey)表示,对食品的需求增加了两倍。印度通常只出口少量的小麦。李克强表示,中国今年将确保包括粮食在内的重要农产品的供应。”

  文章写道:“在全球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的屯粮计划将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根据美国政府数据,2月份该国食品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6%,成为40年来的最大增幅。经济学家预计,俄乌战争将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而那些较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尤其大。亚美尼亚、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厄立特里亚的进口小麦几乎全部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国。同时还要面对其他有着同样问题的买家,包括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国和伊朗,这些国家小麦总进口额中,俄乌小麦占比均为60%以上。”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0 14: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