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 清零策略正在令民意归零

京港台:2022-3-29 04:31|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16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 清零策略正在令民意归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世界各国陆续解除疫情限制之际,中国却在不断宣布封城停摆措施。上海市政当局星期一(2022年3月28日)宣布,该市分两个阶段实施全面封城措施,以迅速遏制新冠疫情急速蔓延。

  德国就有关是否实施新冠疫苗接种义务时,曾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推行接种义务将是德国迈向专制的第一步。《法兰克福汇报》指出,有关引入接种义务有悖民主原则的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实施一党专制的中国,并没有实施疫苗接种义务。而过去两年当中,曾对六千万人实施停摆的中国,现在又有四千万人被置于软禁状态。这篇题为《再度停摆的中国》的报道写道:

  "疫情爆发以来,北京一直在严格执行所谓的'清零策略',每一个感染病例都会被严密追踪感染途径,每个感染者都会被送入医院,接受为期数周的治疗。从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的防疫是成功的:上周四,德国新增病例为30万人,而作为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则只有不足14万感染病例,而这14万病例还是疫情爆发两年以来的总累计数字。同美国相比,中国因新冠感染而死亡的数字要少得多,除此之外,疫情之年,中国的经济也实现了增长。

  然而,香港以及后来深圳和上海的疫情却充分说明,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之快,已令中国的新冠病毒猎手们感到无能为力。尽管上述三座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都实施了像当年武汉那样严苛的封锁措施,但当前数以千计的新增病例却早已超越了医院的接治能力。

  尽管中共比西方防疫有方、成功战胜新冠病毒的功绩已经被写入学校教科书,但面对新型病毒变异,中国的防疫斗争却显然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如此多的人没有接种疫苗,同政府的胜利宣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年来,中国几乎全面封锁了边境,并且告知民众,与世隔绝的中国如同穿上了全套防护服,是世界上最为安全的地方。"

  报道指出,这种人为营造的安全感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事实上,严防死守的防疫措施已经令很多人感到厌倦,人们对隔离措施的恐惧甚至早已超过了感染病毒本身。文章最后写道:

  "很多人在痛苦中意识到了本国政治体制的弊端:面对政府的不透明决策,作为个体,人们只能逆来顺受。远离民众的一小撮权力操控者,越来越以意识形态决定一切。学术报告明确指出,德国公司Biontech出品的疫苗要比中国本土疫苗的防疫效果好得多,但北京却不允许这款疫苗进入中国,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不是中国产品。

  面对压力,中共朝令夕改的事情在其百年党史中屡见不鲜。当然,要喊出'与病毒共存'的口号,还需要让更多的老年人接种疫苗,并在乡村地区修建更多的医院。

  有一些模糊迹象显示,北京正在考虑'与病毒共存'的可行性。事实上,这样做已经势在必行,毕竟严苛的清零策略下,只有民意在被不断的归零。"

  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本周一开始的封锁措施,也引起了《明镜》周刊的关注。《明镜》写道:

  "新冠疫情的死灰复燃,令中国感到难以应对。本月以来,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已经令中国生产基地深圳和东莞受到冲击。当地很多工厂宣布停产,其中包括生产闪存媒介和汽车配件的工厂。重要的商业港口船只拥堵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中国政府仍在坚持严苛的清零策略。

  随着上海陷入停摆状态,德国经济界对材料和供给短缺的担忧想必也会与日俱增,毕竟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德中贸易额高达2454亿欧元,比疫情初发的2020年增加了15.1%。"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2 20: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