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存了2000万,他怎么还是被“穷”击垮了?

京港台:2022-8-28 05:01| 来源:Vista看天下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存了2000万,他怎么还是被“穷”击垮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如今最容易让年轻人破防的不是同龄人,而是中老年人。

  前几天,帮退休人员找工作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在招聘区域挂出了81个岗位。

  

  消息一出,倒是社交平台上的年轻网友先炸开了锅。

  

  大学刚毕业时憧憬的老年生活:每月领着不菲的退休金,到处游山玩水;

  没想到刚刚被职场毒打了几年,就发现退休后不仅不能休息,可能还得继续干。

  而更残酷的事实是,所谓“老年人打工”可远远不止是把手里现在的活儿再多干几年那么简单。

  更是一种充斥着生活窘迫、机械劳动、体力下降的整体困境。

  01

  老年人打的工,

  年轻时多半看不上

  在老年人才网上的招聘启示中,一则麦当劳服务员的招工需求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每周4到5天班,每天4到8小时,月薪1800-3500元。

  

  考虑到岗位在北京,这份收入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如果换成是北漂年轻人,工资连房租都付不起。”

  除了少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很多出来找事做的老人都在从事最底层的工作。

  招聘网站上有关退休人员的职位信息,几乎只有服务业——超市售货员、保洁、环卫工、保安、绿化人员等等。

  这些岗位通常对能力要求不高,但辛苦、不体面。

  换句话说,其实是在用他们本来就已经脆弱不堪的体力去换钱。

  网上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些有关退休老人再就业的新闻稿。

  虽然最后都要提到“自我实现”“充实生活”之类的虚词,但里面提及的职业不是工作量大就是内容机械。总之是大多数年轻人看都不会看一眼的那种。

  

  58岁的前女职员去做住家保姆,一周五天住在雇主家里打扫卫生、准备三餐、接送孩子;

  想给女儿减轻负担的父亲,退休后去做养老机构当专班司机,还常常要值夜班。去年曾经有篇文章,写一群在深圳商场里工作的清洁工。

  队伍里的年轻人永远留不下来,只有五六十岁的在做长期工。

  

  图片来源@张小满

  为了挣多一点钱,有人会选择连上两个班,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站立工作16个小时。

  商场管理很严,她们还时不时要接受年轻“监工”者们的训斥和催促。

  在老年人才网的新闻评论区里,有人提到了日本(专题)在2016年拍摄的纪录片《老后破产》。

  片子讲述了日本很多60岁的老年人因为无力维持生活,晚年也不得不继续打工的现状。

  相比于那些白天轻松领工资、晚上跳广场舞的轻松想象,纪录片里反映的可能更加靠近真实——

  所谓再就业,可不是什么“找个清闲工作,调剂无聊退休生活”。

  坐办公室是不现实的。几个还在工作的老人,无一例外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

  67岁的吉春,在殡仪馆做鲜花外送和场馆布置的工作。

  不仅日常拖着两个巨大的保温箱在城市之间奔波,还要帮忙搬桌子搬椅子;

  在镜头前,坦言自己时常表示“体力不支”。

  

  69岁的河口,高血压已经到了不得不靠长期吃药维持的程度。

  也得每天坐进驾驶室,出门去赚生活费。

  

  年轻人时刻担心自己被裁员,而老年工作者的岗位只会更加岌岌可危。

  由于年龄和合同限制,河口的工作只能在继续干一年。

  

  由于体力、健康状态的变化,大多数老年人的再就业几乎必然伴随着职位质量的大幅度“滑坡”。

  能接受这种滑坡,往往只有一个合理的理由——生活所迫。

  之前国内多地清退超龄农民工,有人宁可隐瞒年龄、染黑头发也要去工地干体力活;

  因为他们确实非常需要这笔收入。

  《老后破产》中的老人们虽然拥有年金,但也已经是入不敷出。

  不想坐吃山空,就只能继续工作。

  

  然而可选岗位的限制,又决定了他们只能拿到一份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

  于是辛苦一天后,能被搬上饭桌的依然只有清粥小菜。

  

  02

  “多存钱”

  就能颐养天年了?

  重回职场老年人不是有钱有闲,而是疲于奔命。

  这个事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比“被老人抢走工作”到的假想要来的更加可怕。

  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这就像是对下一代人老年生活的一种轻量化预演。

  已经有同龄网友警惕起来:“想要有个安稳的晚年,还是得多攒钱。”

  

  年轻人很容易把“退休后还要工作”的原因归结钱为存款不够多,然而《老后破产》其实揭露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结构性困境——

  在整体的经济下行中,仅凭个人努力是无法逃离漩涡的。

  如果横向比较,日本老人的福利其实还算不错。片中几位老人每月都有十几万日元的年金,折算成人民币(专题)大概是七八千左右。让他们濒临破产、另谋生路的原因其实并不是收入的减少,而是支出的增大。

  

  事实上,如今的所谓养老,根本不是“自己存的钱自己花”这么简单。

  尽管体力和状态都已经走上了下坡路,面对的可能依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

  首先是“上有老”。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很多六七十岁的夫妻都需要照顾至少一个失能的高龄老人。

  日本的老年护理体系已经很完善,但相对的费用也同样高昂。

  68岁的青山曾经在退休前存下2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0万左右)的存款,算上按月领取的年金,本以为已经为万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但因为老母亲没有年金,完全得靠他来养活,母子俩的日子过得依然拮据。

  5年来,单单护理费用就已经花掉了他存款中400万。

  

  上文提到的河口稍稍幸运一点,母亲的年金基本能覆盖她自己的护理费用。

  但依然只够在远郊的护理机构谋到一张床位。

  每月一次坐长途汽车看望母亲的交通费,对于本就已经数着钱过日子的河口来说,依然是笔不菲的费用。最后能剩下来买礼物的钱只剩下几百块,只能买一瓶母亲爱喝的汽水,一点腌梅子。

  想要多去看母亲几次,都得多开两趟车、少吃两餐饭。

  

  对他们母子来说,连团聚都已经变成了需要考虑成本的事情。

  

  除了高龄父母外,“无法独立的子女”构成了这群老人肩上重担的另外一头。他们的下一代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刚好撞上了日本的就业冰河期。这群人年龄在35-45岁之间,原本正该是社会与家庭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实是,有大量处在失业或打零工的状态中,需要在经济上依靠父母。

  

  在殡仪馆工作的吉春,跟妻子原本靠年金过得舒舒服服。

  直到30多岁儿子离婚后,带着一对正值青春期的孙子来跟老两口同住。

  

  儿子没有找到稳定工作,一家六张嘴就靠着吉春一个人的工资在过日子。

  为了扩建房子,每个月还得交9万多日元的贷款——一直要交十三年。

  

  即使吉春重新出去工作,家里的存款依然在飞速减少。

  妻子已经不愿再记账,“有一种拒绝面对现实的心态。”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其实无法完全归咎于一个“不求上进的儿子”,更像是广泛的社会困境。

  根据统计数据,这些老人的子女代大概有790万人,其中临时工的比例已经达到三成。

  福利差、前途不明朗、收入不稳定,唯一能够提供有效救济的只有家庭。

  年迈的父亲打一份零工、子女再打一份零工,勉强把日子过下去。

  

  03“活到老,干到老”

  退休后还要继续工作,不止发生在中国和日本。

  世界范围内,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再就业比例都在增加。

  在美国,58-76岁的老年人中有69%表示自己计划或已经在65岁以后继续工作。

  德国60-64岁人口就业率也在10年里从41%涨到了61%。

  对于《老后破产》的几位主人公来说,这是年轻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晚年生活。

  

  他们这代人又被称为“团块世代”,青壮年时正好经历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以拼命加班工作为荣,牺牲个人生活为公司和行业创造价值。

  也曾得到过丰厚的物质回报。

  如今连长途车费都要一省再省的河口,年轻时其实算是个“小大款”。

  在一家运输公司工作,从驾驶员做到销售,20多岁就有1000多万的年薪(折合人民币56万)。

  

  后来因为家庭破碎,他在中年时辞去了正式工的岗位。

  或许一开始只是想要调整心态——但之后就再也没找到稳定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遭遇了泡沫经济的破灭。

  团块世代中的很多人都是40多岁突然被裁,没能存下足够的养老积蓄。

  

  那些顺利退休的人,也无法摆脱经济下行对生活的影响。

  高居不下的失业率让年轻人捉襟见肘,老一代即使能靠年金养活自己,也只能继续为子女打工。

  每天都在担心自己“干不动了”的吉春,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

  住高级公寓,买了私家车,周末还能一家人外出休闲游玩。

  

  儿子刚刚搬过来时,吉春的妻子曾坚信困境只是暂时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但面对飞速消耗的存款、毫无起色的收入,还是在这场“维持体面晚年生活”的战斗面前败下阵来。

  

  如今他们最大的烦恼,其实不是打工有多辛苦、工作有多底层。

  而是自己的身体还能撑多久,赚钱还能赚多久。

  近几年来,很多国家都开始逐步完善老年人就业的配套制度。

  比如为没有专业技能的老人提供培训课程、出台政策避免雇主的歧视、要求企业给他们买保险等。

  全世界都不得不开始接受,赚钱养家或许将成为老年生活一种常态。

  所谓“前三十年努力奋斗,后三十年舒服享受”的人生路径,只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泡沫下映照的美丽倒影。

  在黄金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天然以为人生不过是一块有固定使用期限的电池。

  以为只要兢兢业业,总会迎来休息的时刻。

  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老年人再就业”,已经在暗示我们到了面对现实的时刻——

  这块电池或许只能一直这么用下去,直到人生的尽头。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7 07: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