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中国通货紧缩担忧不断加剧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随著疫情爆发和防疫控制措施削减需求,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中国正面临愈来愈大的通货紧缩压力,这给企业带来调降价格的压力。
根据《彭博》对经济学家调查的数据中值,中国10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可能出现近2年首次陷紧缩。继9月上涨0.9%后,该指数预计较去年同期降1.6%。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可能从9月的2.8%放缓至2.4%。
数据显示,仅管政策制定者为提振从电动车到房产等一系列商品的需求已推出措施,但控制疫情爆发所采取的行动限制损害了支出、出口需求下降以及房地产业持续萎缩。中国国内需求已进一步减弱,通货紧缩回归将损害企业获利,仅管相对低廉的中国出口商品可能会受到面临更大通膨压力的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澳盛银行(ANZ)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中国正陷入通货紧缩的漩涡,国内需求非常疲软,生产者成本和核心CPI都呈下降趋势。
部份大宗商品回落也是价格下跌的因素之一,房地产低迷也对重工业价格构成压力。根据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10月水泥、钢筋和铜的价格跌幅进一步扩大。包括石油、煤炭在内的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多收窄或扩大跌幅。
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涨幅不大,与全球多数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需求疲软,导致价格涨幅弱。当局与疫情的斗争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上月中国多地实施了新的封锁,包括全球最大iPhone工厂座落的郑州,以及最早的疫情中心武汉。
标普全球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鑑于中国国内需求不佳,通货紧缩、CPI成负成长并非不可能。国内需求进一步疲软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尤其是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这将会是一个问疑。
杨宇霆则提到,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经济放缓可能有助于抑制全球通膨问题,这将是中国在通膨世界中对全球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