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100万爬藤的有钱人,被割了韭菜?

京港台:2023-7-17 03:38| 来源:Miki粥 | 我来说几句


100万爬藤的有钱人,被割了韭菜?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两天留学圈有个消息很爆炸,烧到了今天已开始二次大战。

  情况大致如下:

  

  主要两件事:

  一是机构被质疑「茅台的酒瓶里灌二锅头」,名校总裁当幌子招揽客源,实操都是顾问;

  二是给别人的成果贴自家的标签,让爹妈相信自家的申请超级牛逼。看!一年全国有多少哈耶普斯麻,都离不开我的点石成金…

  当时我看了没什么感觉,留学圈20多年这种事儿不少见。

  先说挂羊头卖狗肉吧,哈佛爸爸斯坦福妈妈的有,从哈耶普斯毕业的有,甚至还有机构直接挂出藤校前招生官亲手操刀文书…

  这事儿普遍到…连我都掉过坑。

  当年表姐家小孩高考后分数不够清北,不想留在国内上大学。因为和她差不多的同学都去了名校,自己只读个211很没面子,天天跟她妈闹着去美国读书。

  我表姐虽然是个高材生,但传统高考毕业对留学完全不懂,于是让我帮忙找家机构申请。

  接到自家孩子的需求我也是非常用心,对比各大机构动用了不少资源,想给小孩找个性价比高的。

  结果发现,但凡和藤校有点瓜葛沾点边的,不管是给大藤当爹当妈还是毕业生,不包录取要价都很高,申请费20万起…

  比起现在100多万的申请费,这个价格都感觉不到贵,普通美本起步都是这个价了。但那是10年前,英国申请7000-14000块,澳洲八大都不要申请费,因为学校招生会倒贴中介钱一部分学费…

  表妹是高考生,根本就没考虑爬藤,所以只是围观了一下「天价」,然后找了个朋友…

  朋友说,留学申请千万别只顾机构牌子,最核心的是顾问。谁给你做的文书?谁帮你选的学校?这才见真功夫。

  但留学行业是铁打的机构,流水的顾问,别看有机构今年收割了哈耶普斯,明年顾问挖角团队全体撤退,再辉煌也没有毛用。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朋友都对你掏心掏肺了,表姐家小孩的申请还能交给其他人吗?但我还是留了个心眼,跟表姐说朋友在的机构近期有个线下说明会,王牌顾问悉数到场,可以先去现场看看,有没有谈得来的顾问再说。还千叮万嘱,现场别直接签约。

  表姐当天说明会还没结束就给我电话,说已经把钱交了。

  问她怎么这么着急,忘了我的叮嘱了吗?她说,没忘。

  但架不住机构的连消带打。先是哈佛XX成功学台上讲得他们脑子发热,随又总裁说自己抛出了独一无二深折扣,再然后顾问给娃做规划——

  原本家人预期申请密歇根,但顾问说国内清北水平的娃,格局要打开胆子要打,怎么也冲一下康奈尔才不负此生!

  而且他们家小孩成绩很好,申请康奈尔也就多交一万块申请费。

  表姐全家被顾问打气,觉得小孩进入康校唯一的障碍就在于自己有没有交一万块,于是当即拍下了十来万,带着藤校家长的气势走出了酒店,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人家眼中,已是一棵绿油油的韭菜…

  这两天的桥段跟十年前如出一辙,家长挥金100万是拿自己当藤校的爹妈来投资——给自己家的学校花钱算得了啥,但实际情况是只是交了个麻袋费——每年几万份申请最后都被塞进了麻袋…

  真想花钱保爬藤,千万捐赠起步还要找对门路,小孩要成绩过硬、才艺俱佳…

  之前斯坦福作弊案被赶出学校的小孩,成绩牛逼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很多人叹息说她被爹妈误操作了,不走弯路也能进名校。

  对学霸来说,花十万还是百万做申请,结果都没差;对本来成绩一般的娃来说,耗费百万爬藤也爬不动,爹妈投资大概率血本无归。

  有个斯坦福博士姐姐,心态佛系送娃读国际学校,大学申请没找顾问,学校升学办公室操刀,文书是小孩自己写的,最后居然录了芝加哥(专题)…

  还有个小孩,6岁跟着爹妈去了新加坡,高中毕业自己申请的MIT,录了…

  后来他们对我说,其实藤校招生官也不傻,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学生自己讲的故事哪些是过度包装,他们对前者会更包容一些。

  但家长不以为意,总想为小孩升学出把力。对有钱人来说,花钱是最容易的,省时省力还能彰显成功。

  于是这几年美本申请卷了起来:学校顾问不够,校外请出哈耶普的专家;一家机构不够,两家保底(一家至少20万);最后美本申请费,从几万块到20多万到50万,如今卷上了百万,家长这都还不嫌贵…

  结果呢?…

  说回我表姐家小孩的申请,真是让人开了眼。

  交钱时说的天花乱坠,两个美国顾问做文书,执行了2个月后我姐打电话吐槽,说老外顾问听过没见过,中国顾问助理倒是换了两茬(大顾问只面谈过一次据说就离职了),但一茬不如一茬,不追进度他们直接静默,搞得自己一个当妈的天天follow日程…

  一个美本申请下来,自己熬成半个专家,那当初还花钱请他们干啥?做慈善吗?但凡手里还握着尾款,都不会当一颗这么纯粹的韭菜。

  爹妈格局是打开了,但小孩也没拿到康校offer,最后一万块给麻袋做了贡献,还是去了密歇根。

  而我则深深感受到了留学圈的潜规则:杀熟。

  教育投资,很多家长都不在意价格(只要支付得起),和小孩的前途比起来,贵贱也算个事儿?

  有网友说50万找朋友申请了新贵墨尔本,看得我都有点心疼。

  澳洲八大是挺有名。

  但我同事家的儿子在北京读了一个普通民办的澳洲项目,毕业直接申请墨尔本,学校升学老师一手包申请,分文不取;

  还有那些北京家长看不入眼的国际学校,每年成排的澳洲八大的录取旗帜飘扬在校园内…

  这到不是说澳洲大学不好,只是按往年申请难度,澳洲大学还得给介绍学生的中介贴钱,谁家敢收50万的申请费?

  留学圈常年遍地坑,但想破解也不难:

  申请学校别焦虑,管理预期最重要。砸钱要量力而为,结果和投入绝不成正比。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4 08: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