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媒体:北上广的中产有点惨 辛苦半生 回起点...

京港台:2023-9-29 02:55| 来源:秋日么么茶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媒体:北上广的中产有点惨 辛苦半生 回起点...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罗马的路还是那么宽,人却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堵车了。

  曾经我以为留在上海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上个车。

  结果车上早就挤满了人,还在想办法把车门焊死,不让车外的人进来,甚至车内也在打架,想踹下去几个人好让车里别那么挤。

  所以我说北上广的中产们有点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爸妈躺平,现在成了爸妈,孩子又躺平了。

  我来自北方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从小到大,我的目标明确且唯一: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再考大学。考到外地去,考到大城市去。

  因为据说在大城市,分数线很低,学生读书很轻松,每天参加各种活动。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教的是音乐,艺术,人文这类课程,而且在《十六岁的花季》里,男生女生竟然大大方方地一起聊天,根本不忌讳。这着实让我羡慕。

  相比之下,人家才是面向21世纪的学生,哪像我们,一天到晚傻读书,连托福,GRE都不知道是咋回事。

  后来来上海读了大学,发现传言基本属实。

  大一时有天晚上无聊,一个上海本地同学开始给女生宿舍打骚扰电话,用日语。女生被搞得莫名其妙,我们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才感受到差距,人家已经能用日语开玩笑了,我们学了六年英语嘴都张不开。

  这更加让我坚定了四年后的目标——我吃过的苦,不能让下一代再吃一遍。我确实没出生在罗马,但我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在罗马享受。

  于是毕业后我留在了上海工作,扎根这里,如愿成了上海人的家长。

  我错了,我猜到了前头,却没猜中结局:

  罗马的路还是那么宽,人却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堵车了。

  我刚工作时,印象很清楚,单位里都是说上海话的。这让我很痛苦,因为我基本听不懂。

  幸亏我勤学苦练,每天看《老娘舅》和《红茶馆》,才在半年内突飞猛进,达到了电话里对方听不出我是外地人的程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当年上海还是以本地人居多的。后来慢慢地,单位里听到的上海话越来越少了,普通话甚至是英语变成了工作语言。

  导致我偶尔听到上海话,还挺亲切。

  从上海话的应用程度,可以看出上海是个好地方,来上海闯荡并且安家的外地人一年比一年多。

  于是问题出现了。

  这些外地人中,相当一部分和我一样,都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留在上海工作,结婚生子的。大家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变成所谓的中产。

  我们是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的受益者,但也因此打上了思想钢印,形成了路径依赖。在我们眼里,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

  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关键在于,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

  先不说在今天,好大学和好工作之间还能不能划等号,单单这第一步,考个好高中,已经让无数家长头疼不已。

  又或者说,别说考个好高中了,能上高中就足够谢天谢地。

  中产们当年是千军万马过高考那根独木桥,他们的下一代还没走到高考,中考那根更窄,人更多的独木桥已经横在了眼前。

  有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告诫我们,经统计,学生家长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是95%。

  但是他们的孩子上高中的比例却只有50%,也就是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本科家长,他们的孩子没法上高中,更别提参加高考了。

  任何一个家长都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

  怎么办?只能卷起来。晚上学到11点,周末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不对,现在没有了,辗转于iPad里的各个教学app。

  我小时候拼命逃离的题海,现在主动把孩子扔进去让她畅游,最好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别停。

  可卷来卷去,结果呢?

  

  上面这张图是北京海淀今年中考的分数分布图。

  通常我们会认为应该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高分少,低分多。但这张图太惨烈了,是个蘑菇云分布,大多数学生成绩都集中在顶部,分差非常小。

  换句话说,家长们正在用尽所有资源,帮助学生去冲刺那50%。

  难怪上次同学聚会,连上海本地同学都认同,说如今的孩子比他们那时更难了。

  这和我曾经的梦想相差太多。

  我以为留在上海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上个车。结果车上早就挤满了人,还在想办法把车门焊死,不让车外的人进来,甚至车内也在打架,想踹下去几个人好让车里别那么挤。

  所以我说北上广的中产们有点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爸妈躺平,现在成了爸妈,孩子又躺平了。

  合着从头到尾,只有自己在奋力拼搏,还没什么好结果。

  无奈之下,只有降低期望,调整心态。

  去年春天出不了小区,我们一堆家长聚在一起聊天。一个说亲戚的孩子考上合肥的某个大学,另一个表示质疑,说也不是什么好学校啊。更多的家长立刻说,不错啦,能考上大学已经很好了。

  但有时心中也难免不平衡。

  上次去菜市场买菜,经常光顾的那个大姐说下周就收摊了,孩子考上四川大学,她要送孩子去上学。

  我说那你没白辛苦啊,她说嗐,我也从来没管过,都是孩子自己学的。

  我想起我们家为了多玩一会iPad每天和我斗智斗勇的那位,一瞬间很心塞。

  有时候心一狠,索性啥都不管拉倒。焦躁个毛,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只是陪伴孩子长大,越到成年,他们越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轨迹,这些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而我们迟早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背景,更该在自己的人生阶段里好好生活。

  真要担心未来,那就想办法多赚点钱,万一孩子书读不好还能给他多留点钱傍个身。

  所谓鸡娃不如鸡自己,不管为了谁,还是得继续拼搏啊。

  你说这届中产多倒霉。小时候努力学习,现在还要努力不敢停,一路兜兜转转三十年,终于又回到起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7 18: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