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卡梅伦重返政坛任外交大臣,对中国会有怎样影响?

京港台:2023-11-14 09:18| 来源:基本常识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卡梅伦重返政坛任外交大臣,对中国会有怎样影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天英国政坛曝出特大冷门,前首相卡梅伦因脱欧公投退出政坛7年后重返舞台中心,被任命为外交大臣,连英国政界和传媒界自己都感到非常意外。

  

  前英国首相,现外交大臣卡梅伦

  不过意外归意外,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晚上我在百度直播间和英国华裔(专题)地方议员智升科博士讨论了一小时这个话题,分享一些他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是中英关系最好的几年,中英贸易从10亿美元级别增长到当下超百亿美元的体量,主要就是在卡梅伦担任首相期间每年翻倍增长所奠定的基础。卡梅伦与中国领导层、经济界有着良好的关系,由他出任外交大臣,有助于中英两国从当下相对低迷的关系中回暖。

  (栋梁补充:对卡梅伦复出怀有期待可以理解,更好的沟通渠道,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对两国发展是好事,但永远不能将一位英国外交大臣定义为“亲华派”,也永远不能指望其以中国利益为优先,这是基本常识)

  2.卡梅伦担任首相期间,中英合作有几个方面的重要突破,都离不开卡梅伦的推动。

  一是英国破天荒地引入了中国的核电技术,让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参与到了英国核电站的建设当中,开启了与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二是在金融改革方面,推动在伦敦设立了人民币(专题)离岸交易中心,至今仍是人民币在全球最大的离岸交易平台,还推动开通了沪伦通股票交易通道,既稳固了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在中国倡导设立亚洲投资银行时,英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出面和出资支持的,在英国的带动之下,意大利、德国等相继加入。

  3.按照英国保守党一贯关注的重点以及当下中英合作的热点来分析预测,卡梅伦上任英国外相后将在三个方面推进与中国的合作。

  一是AI科技领域,英国会继续在中美之间扮演调和者与中间商的角色,使得中国有更多机会参与全球AI监管与治理,标准制定等合作机制。

  二是清洁能源方面,中国和英国在核电、光伏、储能等领域预计会有更多的合作,这也是卡梅伦本人一直关注的重点。

  三是调和地区冲突矛盾方面,卡梅伦预计会发挥其广泛的人脉资源,与中国加强合作,推动俄乌,巴以等冲突战乱地区的和平进程。

  4.现任英国首相苏纳克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卡梅伦在2015年推动的政坛改革,使得更多少数族裔得以成为议员和内阁成员。当下英国内阁最重要的4个职位中,首相是印度(专题)裔的,内相是非洲裔的,有着非常明显的族裔多元化趋势。

  苏纳克任命卡梅伦为外相,既有借助其丰富经验与人脉解决外交棘手问题的现实需要,更多的是考虑为即将到来的2024年英国大选做布局,吸引更多中间选民。某种程度上,这将是卡梅伦再次为苏纳克的政治生涯发挥关键作用。

  5.今天被任命为外相之前,卡梅伦已经远离政坛,没有了民选议员的身份。而按照英国法律,外相必须从两院议员中产生,所以苏纳克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先是授予卡梅伦男爵的贵族身份,使其得以直接进入上议院,这才具备了担任外相的资格。

  作为贵族身份的代价,卡梅伦也永远失去了再次成为民选议员并担任党魁、首相的机会。所以,卡梅伦复出政坛,外相就是其职位顶点了。

  

  智升科博士,Trafford Council 市议会影子内阁成员;英国大都市级议会议员;英中贸易协会董事

相关专题:英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1 03: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