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媒体:“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 都收敛一下戾气吧!

京港台:2023-11-20 02:58| 来源:澎湃新闻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媒体:“我本是高山”引发争议 都收敛一下戾气吧!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刚进入点映阶段的、讲述张桂梅校长事迹的电影《我本是高山》,遭到了海量刻薄的恶评,甚至将电影的问题上升到了“厌女”“抹黑张校长的信仰”,并且还在鼓动举报、封杀。而该部电影的编剧则以“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回怼。

  

  之后“中国电影报道”(网民口中的“六公主”)也高调反驳:这是“有组织的诋毁声音”,“节奏大师”表面为了张校长好、为了女性好,其险恶“狼心”昭然若揭。这又引发了网友反呛,一时间网上一片乌烟瘴气,戾气四塞。

  “恐吓和辱骂决不是战斗”,偏执和暴戾也不是文艺批评,同样也不是对待批评应有的态度。

  

  近日,中央网信办正在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治理的乱象包括:组织粉丝群体使用平台“举报”“反黑”等功能,恶意批量举报他人;发布娱乐、体育、电竞等领域拉踩引战、恶意炒作言论。中央网信办还特别点名了“性别对立”问题。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这部《我本是高山》的电影的讨论中,几乎把前述网络戾气的突出问题都上演了一遍:从拉踩引战到搞“举报”、闹封杀,从言语刻薄到“性别撕裂”。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逃脱批评和审视,正能量主题电影也不能例外。但是,不能咬着后槽牙搞批判,不要抱着将一部片子置于死地的心态做点评,更不是为了逞一己之快,故意把对电影的批评拖向“性别撕裂”的泥淖,为追求轰动效果不惜挑动族群对立。

  

  《我本是高山》电影海报

  网友指出,电影当中当一名女生的酗酒父亲被“改编”成了酗酒妈妈,被认为是“反女”。而“中国电影报道”给出的解释是,在电影后续中张校长不仅拯救了这个女孩,还拯救了这位母亲,让她在华坪高中开启了自己的新生。

  这样的改编好不好,可以讨论,可以批评,但讨论的前提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允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基于是否丑化了张桂梅的艺术形象、是否影响电影主题表达做出评论,而不是基于性别的站队、偏执的撕裂。

  特别是,针对电影中张校长思念自己去世的丈夫的情节,有一些人定性为“把张桂梅的伟大丑化成为失去丈夫的寄托”,称之为“厌女”“反人民”,乃至上纲上线到“抛弃人民史观”。这到底是批评一部正能量电影的文艺创作,还是挥舞着性别主义的锤子,发泄胸中的暴戾?

  就电影的创作方来说,也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和中肯的意见。一张嘴就是“你奶奶我……”,可谓是斯文扫地。无法想象说出这种粗鄙话语的创作者,如何能体认张校长的奉献精神的?

  至于“中国电影报道”,请少一些“正义的‘六公主’”的傲骄,多一些对普通网友的倾听;少一些“有组织的”“来自海外”的对抗表达,多一些有理有礼的解释;少一些火上浇油,多一些春风化雨。

  戾气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不合即骂的暴戾心态,戾气当道,恶意喷射,人与人之间成了“狼与狼”的关系,没有人是赢家,只会毒化网络生态,让人心对立,让表达空间逼仄,让文艺创作枯萎。各方嘴里都说着要尊重张校长,可是键盘之下有多少是对“提灯者”的敬畏,有多少是藏不住的暴戾?都收敛一下戾气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9 17: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