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60年前,这位总统说:中国将成为异常强大的国家

京港台:2024-1-26 18:48|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 评论( 30 )  | 我来说几句


60年前,这位总统说:中国将成为异常强大的国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法国有句谚语,大意是说

  人在进天堂以前应该先到中国看看。”

  昨天,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1964年1月27日,新华社和法新社同时于北京时间19时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公报如此之短,仅有45个字,却向全世界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被西方舆论喻为“外交核爆炸”。

  为实现建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开创者、首任总统夏尔·戴高乐可谓用心良苦,也不无遗憾。

  

  务实的元首

  1963年8月,戴高乐把正在瑞士度假的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召回爱丽舍宫,同他商量承认中国的问题。

  此时距戴高乐创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已5个年头,他本人也已七十有三,而中国一直是一片令他向往的土地,他却不曾前往。他不能再等了。

  当时美国拉着西方国家采取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已经恶化。在戴高乐看来,敌视和孤立中国不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家利益面前,戴高乐毫不含糊。

  二战后,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组建了欧共体。1961年8月,英国申请加入。戴高乐并没有领情,1963年1月14日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4年后,英国再次申请,戴高乐再次拒绝。

  

  ·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戴高乐的话说得很明确,英国并不愿同大陆国家走在一起,最终欧洲会依附美国并融入美国领导下的大西洋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专门从事中法关系史研究的教授姚百慧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就好比说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直到1973年,戴高乐去世3年后,英国才加入欧共体。

  在国际交往中,戴高乐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戴高乐在观察中国事务时,并不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去观察,更多的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实体的角度去看。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姚百慧说。

  这一时期,意大利、日本(专题)、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高乐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话。”姚百慧说。

  

  卡壳的谈判

  戴高乐之所以找富尔来商议中国事宜,是因为富尔曾在1957年访华,见过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1957年,毛主席接见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及其夫人。

  1963年9月,戴高乐给富尔写了一封信:“您是在法国最高领导人的授意下访华的。这一点,中国当局已经知悉,您也完全有资格提及。访华期间,您务必与中国主要领导人多加接触。在会谈过程中,不论是中方还是您,肯定会主动提到中法关系问题。您必须和中国当局一起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两国关系。”

  据中国外交部法国科早期负责人张锡昌分析,戴高乐这封亲笔信的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由于法国尚未承认新中国,戴高乐不便直接给中国政府或中国领导人写信。形式上信是写给富尔的,实际上却是给中国领导人看的。戴高乐要力求不失堂堂法国总统的体面,尤其要避免万一谈不出名堂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为了保密,尤其是不引起美国的察觉,戴高乐亲自为富尔策划了东行路线。他让富尔装扮成一名游客,不直接到北京,先到柬埔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密访结束回来时,则经印度(专题)首都新德里,在那里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并在印度旅游两个星期,他与中国政府建交谈判的文件由法国驻印度使馆人员专程送回巴黎。

  对于富尔的来访和两国建交,中方是欢迎的。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把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称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中间地带”,西欧、日本、加拿大(专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第二中间地带”。他指出西方世界“不是铁板一块”,称赞戴高乐有勇气不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棒,对美国和西欧要有区别。

  富尔到中国后,与周总理等人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其间因为台湾(专题)问题卡壳了。新中国同外国建交都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同台湾当局“断交”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戴高乐不想受制于这个条件,要求同中国无条件建交。他将来想向西方表明,法国与中国建交不是屈尊求成。

  “周总理制定了‘速决为宜’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事不能再拖了。法国只要内部承诺不搞‘两个中国’,我们可以把建交的公报搞得短一点,先宣布建交,再逐步完成实际建交流程。”姚百慧说。

  戴高乐也急于与中国建交,愿意做出一定让步。1964年1月8日,戴高乐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中法建交问题。当时,除了总理和外交部长,其他部长们只是从报刊上得知中法即将建交的种种传闻,对内情尚一无所知。戴高乐管不了那么多了,要他们挨个表态。大部分人同意建交,只有个别部长强烈反对。

  戴高乐最后总结道:“不承认中国有没有什么好处?谁也没有向我们提供什么报偿……我们曾就中法关系正常化进行了试探,结果是积极的。”

  

  异常的举动

  “就在中法谈判期间,1963年11月,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关于中法接触的报道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情报让约翰逊政府十分担忧。”姚百慧说。

  蒋介石也写信向戴高乐核实是不是真的要与新中国建交。1964年1月15日,在蒋介石去信22天后,戴高乐复信“如实奉告”:“法国政府将与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确有其事……中国大陆出现的形势已不再符合人们原先的估计,法国不能无视这种既存的事实。”

  同一天,法国驻美大使正式通知美国:法国内阁已决定承认新中国。美国时任代理国务卿哈里曼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法国的这一决定同美国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冲突”,法国“正在加强我们的敌人”。

  美国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为约翰逊出了个主意:让蒋介石不与法国主动“断交”。邦迪认为这是使戴高乐受点挫折的“唯一机会”。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约翰逊的应对措施并不多,一听到邦迪的建议,当即就同意了。

  第二天,约翰逊致信蒋介石,建议他不要采取“报复措施”,即与法国“断交”,这样一来尴尬的就是毛泽东。“台湾驻巴黎‘使馆’人员照常上班,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这样,不想主动与台湾‘断交’的戴高乐也有些尴尬。”姚百慧说。

  美国和台湾当局的伎俩反而坚定了戴高乐与台湾做个了断的决心。1964年1月31日,戴高乐专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对外宣布承认新中国。2月6日,法国政府告知台湾当局,即使台湾不先采取行动,法国仍将与台“断交”,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台湾当局在巴黎工作人员仍不为所动,赖着不走。

  4天后,法方向台湾当局声明:“法国将与北京互换代表,如果北京的外交代表到达,法国将认为他是中国的代表;相应地,‘中华民国’的‘外交使团’将丧失其‘代办’资格。”被逼到墙角的台湾当局这才在当天夜里发表声明,正式与法国“断交”。

  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抵达巴黎。

  当时在法国,各国驻法大使通常要等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向总统呈递国书,因为总统要等若干个国家的新任大使到齐后一起接受国书。黄镇却在到任5天后就向戴高乐呈递了国书。

  

  ·1964年6月,黄镇(左)在法国爱丽舍宫递交国书后同戴高乐(中)合影。

  呈递国书仪式结束时,戴高乐又和黄镇约定12天后再次会见。这又是很不寻常的举动。第二次见面时,戴高乐说:“中国有7亿人口,它现在还不是一个强国。但是20年后它将成为强国,50年后将成为异常强大的国家。”

  中法建交也促使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动摇。1969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问巴黎时说:“戴高乐在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上起了很大作用。”

  

  毕生的遗憾

  黄镇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促成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他的夫人朱霖在同戴高乐夫人接触中也明确表示希望戴高乐夫妇能到中国看看。戴高乐夫人说:“法国有句谚语,大意是说人在进天堂以前应该先到中国去看看。我们夫妇很愿意去。”

  戴高乐的儿子菲利普曾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晚上,吃完晚饭,我父母全神贯注地看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长城一直延伸到天边。”

  1966年5月16日,戴高乐在接见黄镇时,亲口邀请周总理访法。周总理在1966年2月13日会见我驻西北欧国家使节时指出:“我同西方往来(外长、总理、总统一级的政府重要官员访问),必须有一条,这就是必须他先来。他们会来的,我们要坚持这一条。”

  这样一来,黄镇向法国回复:“周总理表示高兴访法,并感谢总统阁下的邀请。但遗憾的是,由于今年下半年,周总理的日程已有安排,不能应邀访问贵国。周总理认为,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增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他愿意邀请蓬皮杜总理于今年下半年访华。”

  蓬皮杜也表示日程很紧,1967年初要举行大选,未应邀访华。两国领导人互访事宜被搁置下来。

  

  ·1973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来访的法国时任总统蓬皮杜。蓬皮杜成为首位访华的法国元首。

  戴高乐本想在1970年底或1971年6月访华,还计划将“与毛泽东的会见”作为自己回忆录的最后一章,附上他与毛主席会见时的照片。不幸的是,1970年11月9日,他因病去世。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在第一时间收到国内发来的毛主席的唁电:“惊悉夏尔·戴高乐将军不幸逝世,谨对他,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

  巴黎各大报纸以显著的版面和醒目的标题全文刊载唁电,认为这是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政治家给予的史无前例的荣誉”。

  “戴高乐奠定了法国外交的基础。就像戴高乐自己所说,法国再也不是一个‘跑龙套’的了。”姚百慧说。

  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写道:“戴高乐犹似一种法国美酒,其味清香醇厚,有劲儿。其品格也像这种美酒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27 18: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