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地方检察院可令岸田和执政党晕头转向?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关注中日关系,最新动态追踪!常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日本(专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我说,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日本是一个处于“民主集中制”与“民主自由制”之间的国家。也就是说,它既有东方式的集中制传统,又有西方式的自由生态。说得好听一点的是“东西方完美融合”,说得难听一点的是“岛国杂交产品”。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被一个小小的东京地方检察院搞得遍体鳞伤,威信扫地,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自民党派阀政治体制被迫解体。
原因是,过去几年间,自民党的几大派阀组织将在政治资金募集酒会上募集到的一部分钱分配给了一些所属国会议员,而这些国会议员没有将这些钱作为“政治资金收入”报告给国会,因此被指控违反了《政治资金规正法》。
这件事说小也小,相关国会议员拿到的钱是几千万或几百万日元,按照人民币(专题)的概念,也就一两百万或几十万元人民币。说大也大,因为日本对于“犯罪”的定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性质。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检察院就可以令岸田和他领导的执政党晕头转向,不得不投降呢?
原因也是很简单,因为司法代表的是国家与国民,它可以依法独立监督权力机构,监督“官”。所以,“官”的任何行为,都会遭到法律的牵制和制裁。这就构成了一种社会权力的平衡。
那么,老百姓如何来信任司法呢?
日本全国举行国会议员大选时,18岁以上国民在投票选举国会议员的同时,也要对最高法院的十几位大法官投信任票。如果某一位大法官判案不公或有丑闻,那么,就会面临被国民直接投票罢免的结局。
日本社会的“官”与“民”的微妙关系,还体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
日本的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干涉企业经营。
这些法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譬如,政府不得组织和派遣任何名义的检查团进入企业检查工作或查账,或要求企业向政府报告经营状况。除非司法机构或政府监管机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某家企业已经违反法律。
政府只能呼吁企业增加员工工资,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强迫企业加薪。
除了法律规定的税种之外,政府不得向企业摊派征收各种费用。
政府官员可以参加企业或企业团体举办的活动,但是不得领取企业礼物。如果一起就餐,官员必须自掏餐费。
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只要不违法,政府无权干涉,官员更无权参合。
那么,在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体?日本的财界和经济界才是社会的主体,政府只是一个服务机构。
首先,政府所征收的税金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也就是说,国家与政府的运营,没有企业的支撑,是万万不能的。
其次是,企业雇用劳动力,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减轻了政府负担。
那怕是政治家(国会议员)们的活动资金,也需要企业界的赞助。
因此在日本社会,财界与企业界领袖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要远远高于政府官员。岸田首相见到丰田汽车公司会长丰田章男,也是低头哈腰,因为他心里很明白,没有他,日本太平无事。没有丰田汽车公司,日本一定天翻地覆。
日本有三大经济团体,分别是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日本商工会议所、日本经济同友会。经团联是由上市公司组成的经济团体,号称“日本财政内阁”。日本商工会议所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构成的全国性经济团体,各地均有分支机构。而经济同友会则主要是日本财界、经济界、法律界著名人士组成的个人参与型经济团体,被称为“日本经济智囊团”。
所以,日本这三大经济团体提出的意见,政府必须俯首恭听。而政府有求于这三大经济团体时,首相必须亲自登门拜访,而不是将他们召来首相官邸听话。
搞清了日本社会的这一种关系,你就知道该如何与日本社会打交道。
譬如,前几天,日本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住友化学董事长)和日本商工会议所主席(三菱商事最高顾问)与日中经济协会会长进藤孝生(日本制钢集团董事长)亲自率领日本180余家头部企业的社长们到中国访问。日本财界、经济界大佬们的集体访华,是相隔4年多来的第一次。
从日本社会来看,这一个代表团的访华,其分量不亚于首相出访。甚至在加强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改善两国关系方面,其重要性远远超过首相访华。因为首相在外交层面答应的一些合作事情,最终都需要日本的财界和经济界来落实。
所以,如果我们单单地把如此庞大的日本经济代表团访华理解成“日本人又来讨饭吃了”,那就会犯战略性错误,因为这群人的心境决定着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因此,面对他们提出的一些诉求,应该理解成是他们在中日两国经济合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只是替日本政府传话。一旦这一群人心冷了,中日关系会陷入“政冷经寒”的境地。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日本社会,政府与财界经济界不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关系,而是平行的两架马车。你觉得搞定了日本政府,就搞定了日本,那是中国式思维。最理想的做法,往往是在搞定日本政府之前,先搞定日本的财界和经济界。
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着太多微妙的因素,因此,在处理两国关系问题时,双方都需要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开考虑,只有这样,至少中日之间还能确保“政冷经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