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经济日报批饭店“年夜饭暴利”的文章翻车了

京港台:2024-2-8 05:33| 来源:鱼眼观察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经济日报批饭店“年夜饭暴利”的文章翻车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经济日报发表一篇谴责饭店“年夜饭暴利”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一些商家存在“抬高消费门槛,设置包厢最低消费标准,购买指定套餐”等乱象,呼吁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

  然而,这篇意在帮消费者说话,却在网络上翻了车,大多网友非但不认为饭店年夜饭涨价是暴利,反而认为经济日报“管得宽”,有网友干脆直怼:“一家愿打一家愿挨的事情,关你们屁事?”

  

  经济日报是国内经济类级别最高的官方媒体了,却发表这种毫无经济常识的文章,真让人大跌眼镜。

  年夜饭既非强迫消费,也非垄断经营,商家随行就市涨点价,符合市场规律,不过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经济日报又是谴责,又是呼吁有关部门严管,搞得商家好像犯下多大罪过一样,至于吗?

  消费者如果觉得饭店年夜饭贵,完全可以不吃,在家自己做。大过年的,饭店老板和厨师、服务员本应该放假,但人家不放假给大家提供服务,不就该多给点钱吗?

  我觉得,媒体在涉及企业的报道和评论时,应当遵循“法无禁止即许可”的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自主权,不要动不动就在那里指手画脚,甚至乱挥大棒。

  然而,这一点,是眼下不少媒体,尤其是一些官方媒体所欠缺的。

  同样是经济日报,此前还发表过题为《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批》的文章,唱衰新东方的直播带货,并指责俞敏洪赚快钱,引起很大争议,巧合的是,该文的作者为经济日报记者佘某,她也是批“年夜饭暴利”一文的作者。

  那篇批新东方的文章引发争议后,佘大记者好像不在意,网络上还传出她在记者群聊天截图,得意地称:“这次是出了点名了”,“我天天捶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还不如给俞敏洪和新东方一锤子。”

  对于这张聊天截图的真实性,佘大记者既没承认,也没否认。但不管怎样,新东方之后直播带货的成功,让佘大记者很没面子。

  官媒记者如果靠“捶企业”,来刷存在感,这不仅是新闻行业的反面教材,恐怕也是社会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我承认,企业当然是需要监督的,但一切要依法而行,如我上文所说“法无禁止即许可”,这是媒体监督的界线所在。

  如果,媒体逾越了监督的边界,今天捶互联网大厂,明天捶直播带货企业,后天又捶卖“暴利年夜饭”的商家,那么捶掉的不仅是媒体的节操,而且还有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我一直认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崛起,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与当时的舆论环境很大关系。

  那时的官媒在干什么?都在帮助捍卫企业和企业家利益,都在鼓励企业敢闯敢试,都在呼吁决策者给企业更大自由,都在对企业大胆突破不合理管制高声叫好。这种环境,给了企业和企业家以极大信心和勇气,让无数企业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而现在的舆论环境似乎截然相反,“反资本”成为潮流,媒体看不惯哪个企业动辄就来“一锤子”,呼吁把这也管起来,那也管起来,谴责这也暴利,那也暴利。

  但实际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企业被管得太少吗?一些充分竞争的行业,真有那么多暴利吗?

  说到暴利,我看啊,高铁的盒饭,景区的高价门票和餐饮,某些垄断行业的收费服务……利润要远超商家的年夜饭。

  如果官媒真心是替消费者代言,那么是不是该多发发声,动一动这些垄断行业的奶酪呢?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7 19: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