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消亡的今天,多少人在怀念赵丽蓉……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快过年了,前几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们之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在过年期间承担的角色变了;
从感受年味的孩子,接替父辈,成为了制造年味的大人。
时移世异,年不再是儿时的年,只有春晚是唯一固定不变的保留节目。
如今语言类节目花样越来越多,可几乎全是同一个套路。
闭眼就能预测到尽是被玩过的网络烂梗,最后再强行拔高上价值,刻意煽情一波。
虽然不知道受众是谁,但肯定不是每年被尬到脚趾抠地的我。
每当这时候,我就格外怀念一个人,前卫又先锋的赵丽蓉。
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
印象中,赵丽蓉的表演从没有甩出去不响的包袱,让人笑出眼泪的同时还能咂摸出点讽刺的韵味。
既接地气又不低俗,既好笑又有批判性。
记忆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诞生过中国说唱启蒙之光“麻辣鸡丝”女士的《如此包装》。
《如此包装》的故事逻辑简单明了,就是一出老太太被黑心演艺公司忽悠,把评剧包装成rap的笑料。
“啥是rap?”
“就是外国快板儿!”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
图源新浪微博@观察者网
赵丽蓉标志性的唐山口音再搭配上劲歌热舞,把评剧经典唱段唱成了全国人民张口就来的顺口溜儿。
而成就赵丽蓉的不仅是作品中放在明面上的好笑、洗脑,更多的是小品的内核放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不过时。
《如此包装》中一句“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道出经纪公司骗取违约金、给流量明星造人设的现象。
原来娱乐圈这点破事,都是赵丽蓉早20年前就玩过的。
针砭时弊,才是赵丽蓉的作品最出彩之处。
以市井小人物为切口,以小见大去关注时代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新老冲突;
无论是《打工奇遇》中一句“货真价实”对虚高物价、黑心商人的讽刺;
赵丽蓉小品《打工奇遇》
还是《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批判。
赵丽蓉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至今仍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其中所体现的矛盾,甚至在如今互联网加持下更加激烈。
重温赵丽蓉的经典作品,我才发现我们反感的并不是上价值的小品;
而是为了抬高价值而自我感动的本末倒置。
以前的小品造梗玩到全场飞起,现在的小品烂梗学得尬出天际。
这边春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彩排期,而从后半年开始网友就没闲着。
前有逢押必中,被网友戏称让春晚导演汗流浃背的春晚小品押题大型节目;
“你是e人,我是i人,我们是相亲相ie家人。”
“只知道大米小米,哈基米是什么咪?”
“尊敬的公主请上车。”
近一年的网络热梗拼盘,算是被网友们二创玩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