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数量萎缩 内容消失 中国人失去部分集体记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中国民主运动「六四事件」届满35週年,各界呼吁勿忘历史之际,《纽约时报》专栏记者袁莉(Li Yuan)指出,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的网路内容,包括新闻入口网站、部落格、论坛、社群媒体等,几乎都已消失,而截至去年的网站数量也比6年前减少3分之1以上,引发人们对历史被抹去的担忧,悲叹失去了部分集体记忆。
文中指出,中国社群平台「微信」5月22日出现一篇获得广泛转贴的文章「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由专门撰写成功商人故事的部落客「何加盐」所撰,指1995至2005年间,中国新闻入口网站、部落格、论坛、社群媒体上几乎所有资讯都已不再可用,「我们曾相信网路有记忆,但没有意识到这种记忆就像金鱼的记忆一样」。该文很快遭到审查。
袁莉利用中国主要搜寻引擎「百度」进行验证,发现在上述期间内,有关腾讯创办人马化腾的资料仅有3笔,被称为中国企业界教父的柳传志有7笔,而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及当时在福建、浙江两省担任党、政要职的习近平,则都一无所获。袁莉继续搜寻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并把时间范围缩小到地震发生的头一年,跑出9页搜寻结果,但大部分是中央政府或媒体机构的文章,没有找到任何高品质的新闻报导或赚人热泪的记述。
除了内容消失之外,还有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即中国的网路正在萎缩。根据中国网路监管机构资料,去年中国网站数量为390万个,比2017年的530万个减少3分之1以上。中国拥有10亿名网路用户,佔世界上网人口近5分之1,但热门语言线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使用中文的网站数量仅佔全球网站总数的1.3%,低于2013年的4.3%,10年来下降70%。目前,中文网站数量仅略高于印尼语和越南语网站,少于波兰语和波斯语网站,仅是义大利语网站数量的一半,是日文网站数量的4分之1。
在中国,网站数量和内容的减少除了旧档桉建档困难、成本高昂外,另一个原因是政治。在习近平威权、民族主义治理下,网站面临更大审查压力,转而透过不存档让旧内容消失。华裔美国纪录片製片人王男栿即在2週前发现,中国线上资料库「豆瓣」和微信上有关她及作品的页面皆已消失,「我感觉自己身为历史的一部分被抹去了」。
记者出身的中国异议人士长平(张平)也表示,他受到的压迫比预想中严重许多,尤其当他的「微博」帐号在2021年3月被删除时,他感到悲伤和愤怒,因为上头不仅有300多万名追踪者、数千则发文,更记录他10多年的生活和想法,内容除了关于时事、历史、政治,也有个人思考,「我感觉我生命的一部分被剥夺了」。
长期驻中的美国记者兼作家张彦(Ian Johnson)表示,儘管网路经常被认为有些肤浅,但「如果没有这些网站和内容,我们就会失去部分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