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立法能解决博爱座引起的世代对立吗?

京港台:2024-7-12 01:00|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立法能解决博爱座引起的世代对立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网络上经常出现年长者指责年轻人“霸占”公交的博爱座、不让座给老年人之类的贴文和影片,引发了世代对立的争议。台湾因此将修正现行法规,解决公共交通工具上“博爱座”让座所引起的纠纷,但是修法是否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妙药?

  最近在台湾民众比较常用的社群媒体上,有关“年轻人霸占”的贴文和影片明显地增加了许多、出现的频率也比以往高了不少,另外因为受到演算法的影响,此类贴文或者影片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而回应此类贴文或者影片也成了年轻族群宣泄对年长一代不满情绪的气阀。

  这类的贴文显然也被媒体注意到可能的影响,甚至扯上“背后有黑手操弄”,台湾的陆委会对此种“阴谋论”在记者会上辟谣说“宁可相信是天气太热”,民进党立委也对“阴谋论”的说法不以为然,现在卫福部计划修改《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这个“博爱座”法律依据的相关条文,希望能够弭平争议。

  “台湾公共交通的博爱座谁能坐”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吵了蛮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有关部门也已经不知道解释了多少遍,再三地强调虽然法条上说,老人、孕妇、小孩、残障人士可以优先乘坐,但是所谓博爱座并没有强制让座的规定,不过仍有年长的一代或者是所谓的“正义魔人”不满年轻人坐在博爱座上。

  网络上流传的这些贴文和影片通常表达的都是不论坐在博爱座上的年轻人是否身体不适或者行动有些不便,只要是外表不是很明显地看出病态,就会有年长者酸言酸语、不然就是恶言相向,贴文和影片主要强调总之就是有一批人认为博爱座不是给年轻一代坐的。

  举个亲眼看到的例子,一个初中男孩,在学校打球扭到脚,放学之后坐公交车的时候痛的站不住,所以坐上了博爱座,然后拿出手机准备传信息给父母告知情况,结果一个约莫五、六十岁的男子就出声怒駡说“现在的小孩真不要脸,好意思坐在博爱座上滑手机!不懂得让位给年纪大的人”。

  好在当下,男孩的老师在场,随即回应解释,虽然令男子闭嘴,但是男孩已经在众多乘客面前受到不白之冤和极大的委屈、男子也没有向他道歉;就这个例子而言。说实在地,很难确定博爱座的存在是给了方便还是制造了困扰。

  而不同世代对博爱座的“使用资格”认知上也是天差地别,年轻世代的认知是“有需要”就能坐,但是年长一代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礼让老弱妇孺”,除非自己是缺了胳膊、断了腿,不然不分男女,那个位子就不是给你坐的,认知有如此的差别,摩擦也就在所难免。

  年长世代炒高房价和对年轻世代的情绪勒索等等议题已经使得世代之间愈来愈难以对话,现在博爱座的问题则是让代沟扩大,虽然不见得是白热化或者是冲突直接搬上了台面,但是已经值得社会严肃对待或者设法化解世代之间的对立,因为任何的对立都会为社会带来“不安”。

  当初有博爱座,就是因为有关部门觉得台湾让座文化不够普及,所以设了博爱座,可是近年来让座文化已经流行到变成让座笑话,被让座的人不觉得自己是“老弱妇孺”或者是中国所说的“老幼病残孕”,一个要让、另一个不肯坐,拉拉扯扯地搞到最后是留著一个空位、结果是谁也不敢坐。

  其实一般而言真是有需要的人,只要好声客气有礼貌地提出要求,通常都会被让座的,如今一个博爱座议题搞到世代对立、比谁的脾气大,搞到政府修法来解决争议,只能说台湾的礼让文化出了问题。

  虽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争议,但是因为社会文化、民俗风气的不同,彼此能够借镜之处并不多,只不过以法律规定来規范,通常就是流于形式,而且也没有解决目前的问题,例如身体不舒服的年轻人有没有资格?谁来执行这个法律?也许一个身形较为瘦小的孕妇、外表看不出来,有没有类似请让位的佩章可以佩戴、提醒乘客让座?乘客有什麽立场可以执行修改后的规定?在修法之外,还有什么配套措施?

  1960年代的台湾,公交车等没有对号入座的公共交通工具到站时,等车的乘客一拥而上、抢位子,经过多少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宣导终于逐渐建立的“让座文化”,如今好像正在消失当中,是否代表著那个年代开始的“让座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台湾民众是否也可以想一下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何必强调对立而不是体谅?不是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就是人”吗?网络上流传的那些贴文和影片也许只是少数而已?但愿如此。

  詹威克:台湾出生的医界逃兵,曾经客居美国然后到英国从事媒体工作,也研究东亚历史,八十年代离开台湾,绕世界一圈后返台定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台湾热点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3 02: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