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你的血管好不好, 从身体的这7个地方能“摸”出来

京港台:2024-11-18 11:32| 来源:生命时报 | 我来说几句


你的血管好不好, 从身体的这7个地方能“摸”出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心脏“一泵一泵”地向全身供血,动脉血流也随之出现强弱波动。在一些特定位置,粗大的动脉离皮肤很近,轻轻触摸便可感受搏动,是感知自身健康的极好窗口。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识别血管生病的迹象,并教你控好危险因素。

  全身血管有三个“高危路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启稚表示,人体血管中有三条“高危路段”,一旦堵塞,将引发致命危险。

  下肢血管

  下肢离心脏最远,且血液逆流而上,血管内皮损伤风险大,胆固醇容易在下肢血管沉积,堵塞血管。

  下肢血管堵塞早期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建议出现行走后腿脚发凉、发麻、疼痛,或腿部肿胀、皮肤颜色苍白、瘙痒、溃疡,尽早就医检查。

  颈动脉

  颈动脉系统是连接心脏与大脑最重要的血管,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颈动脉特别容易发生堵塞,其病变可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病。

  颈动脉发生病变前,会发出预警信号,如语言障碍、理解能力下降、手脚不协调、突然眼前发黑等,一般数分钟后即可缓解。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时就医。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

  持续性胸痛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梗。

  7个血管“搏动点”能摸出病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吴巍巍划出身体上的7个“搏动点”,能观测到血管是否出了问题。

  1

  颞部搏动点

  头部两侧“太阳穴”位置,是颞浅动脉搏动点,用手触摸便可感受到。但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时,不需手摸便可感到剧烈搏动,甚至“头痛欲裂”,此时需要静坐休息、监测血压,如果血压持续升高,需口服降压药物。

  2

  搏动性耳鸣

  如果耳内会间歇性出现规律跳动样耳鸣,如波涛声、脉搏声,大多是血管异常所致,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3

  颈部搏动点

  双侧颈部、喉头两侧是颈动脉搏动点。急救时常会第一时间探查该处搏动,判断是否出现心脏骤停。

  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常规检查时不建议触诊压迫搏动点,以免出现斑块脱落,引发脑梗死。

  如果有显著颈动脉狭窄,用听诊器可听到“呼呼”的吹风样杂音,需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4

  手腕搏动点

  手腕掌侧,内外分别是尺动脉、桡动脉的搏动点。如果同时按压,可出现手部缺血、苍白、麻木。如果脉搏无法触及或减弱,应警惕锁骨下动脉、上肢动脉闭塞或狭窄。

  5

  腹股沟搏动点

  大腿根部、腹股沟的中点是股动脉搏动点,稍用力按压可触及下肢动脉搏动,如果一侧减弱或消失,需警惕动脉狭窄闭塞,以免诱发该侧下肢缺血;如果摸到搏动的“大包”,则要检查是否出现股动脉瘤。

  6

  足背搏动点

  足背“大脚趾”与“二脚趾”的趾缝延长线上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如果此处搏动微弱或消失,提示足部血运减少。

  7

  脐周搏动性包块

  除了特别消瘦的人群,一般人的肚脐周围无法触及到动脉搏动,一旦摸到搏动性包块,手掌轻压后可感受周期性搏动,需警惕腹主动脉瘤。患者应及时到血管外科筛查,以防腹主动脉瘤出现破裂,导致大出血、猝死。

  护血管要动、食、医结合

  血管生来是柔软通畅、富有弹性的,但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变硬,甚至出现堵塞。想长寿,就要让血管尽量保持年轻,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医师李刚给出3个建议。

  食养 需要脂肪和碳水

  “食养”血管需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保证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并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等血管“友好”食物,少吃腌肉、炸鸡、肥肉、甜品等高盐、高油或高糖食物。

  虽然饮食强调限制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添加糖,但极端低脂、低碳水饮食,甚至“零”摄入的行为反而可能增体脂、升血糖。

  动养 针对不同血管

  有氧运动不仅有助维持健康体重,还能增进心肺功能,加速血流对血管内壁的适度冲刷,保持血管弹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比如快走、骑车、跑步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太极拳、健步走等中低强度运动。

  养护静脉血管的重点在“一紧一松”,比如踝泵锻炼可通过勾伸脚尖,给下肢血管加压,改善血液淤滞。

  医养 早发现早维护血管

  通常,早期血管病没有任何症状,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等检查,以便发现早期异常,尽早干预。

  如果已经确诊血管疾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稳住”血压、血糖等指标,并定期监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20 01: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