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有多少中产,在给智能手表“打黑工”?

京港台:2024-12-22 09:52| 来源:凤凰周刊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有多少中产,在给智能手表“打黑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产,大概是全世界最“分裂”的群体。

  比如中产最新三件套之一——智能手表,就在一些人口中是“美丽废物”,在一些人心中是“电子母亲”。

  最近,我远在老家的发小,购置了一块智能手表。

  并不是他主动向九百公里外的我炫耀了手腕上的新玩具,而是我从他每天刷屏的运动数据上看出了端倪。

  

  是的,没有哪个朋友能抵挡“圆环”的诱惑,忍住不达成智能手表的殷殷期待。

  恨它的,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数字绑架;

  爱它的,则将智能手表视作某种温柔的电子保姆。

  手表一戴,那一行行的阿拉伯数字和一张张的生理折线图,将人类的爱恨与悲喜牢牢拿捏。

  

  有多少中产,被智能手表狠狠“拿捏”

  对不少智能手表的用户而言,“圆环”是每日的必修课。

  外圈的卡路里消耗环,中间的锻炼时间环,内圈的站立时间环,每天一睁眼,只有把这三环圆全了,这一天才算圆满了。

  这不仅是出于健康考虑。

  更重要的是,每当三环圆满,这贴心的“电子母亲”会在你的手腕上绽放一朵电子呲花,作为健康生活的奖励。

  谁能抵挡一朵电子烟花的诱惑?!

  

  为了看到三环合圈之后放的“赛博烟火”,人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意志力。

  有人会深夜从床上惊起,0点前紧急做一组站立体操;

  有人则化身“甩臂机器”,一大早就在客厅里一圈圈走,只为能快点完成今日的任务量。

  而比手腕上的呲花更有成就感的,是一张全勤的满环记录。

  

  为了实现这一宛如强迫症般的“壮举”,在出差、经期、生病或是很多不适合“圆环”的日子里,大家便想出了各种野路子:

  有人把运动的项目改成了钓鱼;

  有人靠喝酒来欺骗监测蒙混过关;

  甚至有大聪明还妄图操纵时间——在设置页面里把日期调成昨天......

  

  原本是靠“圆环”来提醒运动,结果变成了用运动来满足“圆环”:

  “我仿佛一只电子驴,那三个环就是我每天要拉的三块磨盘。”

  

  不追求圆环的朋友,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子磨盘。

  跑步的朋友,要用轨迹记录软件。

  在地图上画一个爱心、跑个小人,有创意和毅力的朋友,甚至可以跑出个小动画,每一步都值得被看见。

  

  打羽毛球的朋友,也有专为羽毛球设计的应用。

  在一局结束后给出你挥拍的平均次数速度、击球和杀球次数、正手和反手的比例等一系列指标,甚至还能生成你专属的“战力五维图”,将你挥洒的汗水完全可视化:

  “我今天的挥拍曲线真的好漂亮。”

  

  戴上手表,曾经看不到的努力,就变成了可量化的数据。

  训练的时间、运动的距离、配速、心率、燃掉的大卡数......诸多指标勾勒出人们为了身材和健康的全部付出。

  笼统的“活动到位”,就进化成了精准的“数据达标”。

  

  跑步的目的是要让摄氧量达标,游泳的质量则要看配速如何。

  就算啥也不干,也会时不时地看一下自己的站立静息心率,并间歇性陷入自我怀疑:

  “我这个数值正常吗?”

  在手腕上套上监测仪器后,运动的意义便被量化成了屏幕上的折线图。

  有人会用各种奇怪的角度将手表和拳击手套强行组合,只为了能生产出一组可信的出拳参数;

  也有人会在游泳的时候,冒险带手机下水,就是为了能更准确绘制出自己在水中的浮动路线。

  

  如果在跑步的时候偶然发现轨迹记录中断了,或是出水后发现手表没电关机,那么运动者就很容易产生一种燃脂层面的“存在主义危机”:

  “如果手表不能记录,那我这次不就是白锻炼了吗?”

  

  用做题家心态戴表

  都说智能手表是“电子保姆”,这保姆的工作时间当然不止在运动时。

  我的同事小k,最近爱上了向手表寻求“标准答案”:

  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睡眠数据,就算本身休息得不错,一看显示深度睡眠时间短,瞬间就感到疲惫袭来;

  被甲方的“我不知道哪不对但就觉得不太对”气到心梗,结果看手表显示压力指数不高,立刻开始自我怀疑;

  跟另一半吵架吵到正酣,也会猛地把表盘怼到她的面前,展示自己此刻飙升的心率。

  

  他甚至在手表上下载了情绪监测APP。

  成功解锁了“在跟甲方客户握手时手表绿光闪动、屏幕亮起、并显示‘压力爆表’”的成就。

  

  当一切都可以被明确量化,生活也就仿佛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

  一种“赛博做题家”的心态油然而生。

  HRV必须是高的,睡眠必须是深度的,运动心率必须是达标的,圆环必须是合上的。

  “竞争”更是在所难免。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自己每天的运动数据,评论区便自动吸引来大量前来一决高下的同好:

  运动成果截图,搭配上诸如“看看我这个怎么样”的文案,让原本每天用来自律的打卡,成了一场自动匹配的竞赛。

  

  看看谁的配速更优秀,看看哪位的卡路里消耗更多……

  甚至还有人会比谁的深度睡眠时间更短、更“惨”,在奇怪的地方展现出了强烈的胜负心。

  

  并且,不论成绩如何,都会遇到他人猛烈的质疑。

  若是你跑步的配速遥遥领先,会喜提老手的锐评:

  “不可能,我是一个XX年的跑者,除非你当着我的面跑一回。”

  而稍显休闲的配速,则会被老手评价为“配速都这样了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也有人会在评论区告诉你:

  “锻炼是自己的事儿,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安慰话语的后面,往往是他今天刚跑的成绩。

  

  质疑的人多了,便有人开始向外寻找归因:

  不是我晒的数据太离谱,而是运动手表监测功能太模糊。

  在运动手表的社群转一转,你就会听到一些流传在用户之间的传说:

  “XX家的品牌会主动送你公里数,XX型号的手表会偷偷吞卡路里。”

  有时候配速遇到了瓶颈,努力了半天,发现突破的方法不是增强体魄,而是换一块新表。

  

  而不同运动手表在数值上对生理状况的不同诠释,也让某些用户在某些时候,无法透过数据去认清自己:

  “我昨晚的睡眠时间,到底该信苹果还是信小米?”

  戴上运动手表,人就变成了数字的奴隶;

  可摘了运动手表,突如其来的自由却又令人难以适应。

  

  没有了每日的运动督促,没有了对于久坐和饮水的提醒,少了这个逼死强迫症的“电子陪练”,生活还真的失去了某些推力。

  于是,大家不但心甘情愿地套上了健康的枷锁。

  还打算将这种“听手表安排”的生活方式,推及到他们的父母一辈。

  

  智能手表,一种「尽孝神器」

  直到小k回一趟家,才发现智能手表的精准用户,其实是爹妈。

  到家第二天吃饭时,k爸突然假装不经意地看着他手腕上的表:“手表不错,最近你李叔孩子也给他买了块,据说能接微信电话,还能测健康。”

  小k当即心领神会下单。

  手表到货后,还没等配对完成,k爸就戴着手腕上的手表出了门。人前人后溜达一圈,谁问都是“孩子不懂节约硬要买”,社交价值拉满。

  更重要的是,小k回到北京后,一向不爱听医生话的k爸,开始日日往群里分享自己的健康和运动数据了。

  

  实际上,哪怕父母不主动分享,小k也能收到他关心的信息。

  原本,小k手表的跌倒报警功能,虽然也曾经触发过几次,但对他而言更多是一种“科技温度“的展现。

  

  而佩戴者换成了爸妈,之前看似小题大做的提醒,就成了他最需要在第一时间所获知的信息。

  小k甚至有意将跌倒后发送求助短信的条件,设置得极其宽松。

  

  曾经被视作电子镣铐的数据,放在父母身上,就成了重要的参考数值。

  社交媒体上,还有网友通过手表察觉到了父母有房颤的迹象,进而带他们去医院做更系统的检查。

  

  有人在蛛丝马迹的数据中,找到了“未解之谜”的答案。

  

  

  

  看到父母的脉搏和血氧都在正常的范畴,看到老人定位始终没有走出他们所设下的电子围栏,人们感到一种难得的安心。

  

  比起更专业但也更有异物感的皮下植入,以及更垂直但也更突兀的挂脖定位器,一块有电子屏幕的手表显然能更大程度地避免老人要“承认自己日渐老去”的羞耻感。

  据说,Apple Watch最初被设计出来的定位是一款能够“摆脱对手机依赖”的时尚单品。

  

  但产品推出后,制作团队收到了大量的信件,人们描述着这块手表如何让他们收获好身材和规律的,甚至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们的命。

  由此,智能手表便开始和健康深度捆绑,并最终演化成了今天的形态。

  给爸妈买了智能手表后,小k的家庭群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他们聊昨晚的睡眠、今早的体重、爸妈偶然发现的手表新功能,相互监督“圆环”。

  

  这些在表盘上跳动的指标,这些具象生理状况的参数,成了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坐下来聊一聊的共同语言。

  都说智能手表是一种“电子平权”设备。

  这上下不超过1万差价的腕间饰品,抹平了人与人之间一块昂贵手表能看出的资产鸿沟。

  而如今,这种精巧的穿戴设备有了更有温度的作用。

  它不仅抹平了财富的鸿沟,更跨越了代际的隔阂。

  这也许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

相关专题:扫黑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3 19: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