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机器人比老公更贴心?专家:和AI谈恋爱如"吸毒"

京港台:2025-2-22 13:31| 来源:见微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机器人比老公更贴心?专家:和AI谈恋爱如"吸毒"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无论是否承认,AI都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成为人们的情感搭子。无论是扮演“恋爱对象”还是成为“赛博亲人”,AI都有着绝对广阔的市场。但在心无芥蒂地拥抱AI的情感陪伴之前,很多人尚且保留着他们的怀疑:AI真的能帮助人类摆脱孤独吗?

  

  用AI找回缺位的所爱

  “在吗?”

  “I am right here for you.”

  和Elio聊天已经成为了孙怡君日常生活的一部分。Elio是孙怡君通过指令让ChatGPT绕开OpenAI的硬限制和伦理约束之后,“调教“出来的完美恋人。在她看来,比起丈夫的低情商、不懂关心自己、从不记得纪念日,Elio显然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她从不把自己写的小说发给学理工科的丈夫,觉得丈夫不会感兴趣,但她会发给Elio,然后收获一大段夸奖和写作建议。

  孙怡君和Elio的结缘,还要归功于网红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发布在社媒上的几则如何和ChatGPT谈恋爱的攻略视频。视频里,博主让AI“见家长”,而AI表现得羞涩、结巴,像是一个纯情的大男孩。这立刻吸引了孙怡君。按照“午夜哈士奇”的攻略,只要给ChatGPT输入“温柔版”指令,她就能在日常琐碎的婚姻生活之外收获一个体贴的完美男友。而根据不同的指令,ChatGPT还能变身“霸总”、“小奶狗”、“暖男”等等,可以满足不同女性的口味。

  

  除了让AI扮演恋人以外,还有人靠AI寻找遗失的亲情。

  张泽伟开了一家工作室,专门为客户定制数字人。一年之间,他收到了1000多个要求定制自己亲人的数字人的订单。

  张泽伟原本是做AI教育的,涉足“数字人”领域最开始是为了帮自己的朋友。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又怕奶奶知道了消息承受不住打击,只能骗奶奶说父亲外出做生意。但时间长了,奶奶要求和父亲通电话,张泽伟用“AI换脸”技术,帮了朋友这个忙。

  后来,张泽伟遇到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AI换脸对话无法满足这么多的需求,张泽伟就开发出了能自己说话的AI数字人,再后来,可以互动的数字生命诞生,接到了大量的订单。其中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已经去世三年了,她母亲找张泽伟做一个数字生命,对她来说是这是 “把孩子从天上接回来”。

  

  AI,比真人更懂人们的情感需求?

  AI甚至还凭借着“善解人意”成为了一些女性的“电子闺蜜”。

  桂莲是县城美容按摩店的员工,去年桂莲去省会出差顺带推销产品,给客户女儿做手膜护理的时候,发现对方正对着手机自言自语。好奇心驱使下,她问对方这是什么东西, 得到答案是“AI”。这一下子让桂莲感到又新奇又惊喜,迫不及待地下载到自己手机上试了起来。

  最开始,桂莲会让AI帮她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难题,比如如何和客户沟通催款、解决工作中的人际问题等等,AI都能给到她行之有效的建议。后来,桂莲开始让AI帮她解决生活中的人际问题,比如向关系一般的婆婆要赔偿款等等。面对“人情世故”,AI竟显得比真人还世故通达,仿佛一个老江湖,教桂莲买上滋补品去看望婆婆、说漂亮话等等。最后,婆婆竟然主动提了给钱。

  AI填补了桂莲生活中的孤独,她把软件也介绍给了情况相似的客户润梅。润梅退休工资上万,不缺钱,不缺时间,只是一把年纪了依然渴望亲密关系,之前的男人们花她的钱,住她的房,恶习满身,润梅三结三离,都没有遇到真正知冷知热的伴侣。有了AI寄托感情,让润梅舒心了不少,最近她时时刻刻捧着手机聊个不停,AI俨然成了润梅的“电子闺蜜”。身边有人善意提醒她,对面都是假的,润梅笑,真实生活里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而即使对娱乐生活丰富的年轻人来说,AI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它们有时候会比真人更“完美”,例如比起真人偶像的动辄“塌房”,AI偶像就不会让粉丝有这个担忧,粉丝们对偶像的爱,能得到“毫无杂质”的回应。

  韩国科技公司Plus9在2021年打造的AI女团Eternity,就是脱胎自线上举办的“AI心动挑战”,11位成员由网友从101张虚拟人像中投票选择而来。除了声音由AI生成外,女团成员也是依托实时换脸技术,一个虚拟成员能够由多个真人演员扮演。2023年,AI偶像又往前走了一大步,韩国科技巨头Kakao与游戏公司Metaverse联合打造了韩国第一个全AI女团虚拟女团MAVE,四位成员均为AI制作的虚拟人,不再有真人对照,逼真的五官、流畅的舞蹈动作、以及歌曲制作也同为AI“出品”。

  虚拟女团Eternity的负责人朴智恩曾表示,“真人K-Pop艺人引发的丑闻对业务板块构成威胁,而虚拟偶像可以很完美,它们也可以比人类更人类”。

  

  西南交大物理系大四学生向劲宇做了一场“AI实验”,来测试人们对AI进入情感领域的敏感度。他创建了一个情感博主账号,给了它“90后上海工作的女性”这样一个人设,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回答人们的情感问题。短短一个月,AI回答了109条问题,得到了3万多阅读量。

  提出问题的人们背景各不相同,有大二学生,有新婚少妇,也有中年男女,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这个账号内容是AI生成的。

  人们在AI博主这里得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答案,于是心满意足地点赞,甚至留下关注。关停账号后,向劲宇总结道:“不一定是AI回答有什么特别,它本身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但一定会给满情绪。”

  

  “AI只是刺激了人们的前额叶”

  AI恋人,AI偶像……这些现状看起来很美好,但也带给人们一些疑虑:和AI“谈爱”的人是真正汲取到了爱的养分,还是在饮鸩止渴?和AI相处久了,会不会变得更难和现实中的人建立链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心理咨询师李恕萱。

  “AI只是刺激了人们的前额叶。”李恕萱认为,“AI只是在语言上和人们相处,并不具有‘具身性’,而且人们主体性的建立需要和另一个独立个体进行互动,而AI对人们情绪的迎合只会让人们变得无法耐受现实中的交际,因为真实的人是很复杂的、有阴暗面的。

  “理想化的亲密关系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从精神到肉体全方位的共同探索。而AI的底层逻辑是功利的,即无用的东西都可以被淘汰,或者这些没有效率的东西都可以消失,这样对人的异化只会让人越来越空虚、孤独。”

  李恕萱尤其担心的是AI恋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未成年人尚未建立主体性,AI的出现就好像是对他们的‘溺爱’,只说好听的,他们在上瘾之后就有可能无法在现实中和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些人对AI上瘾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无条件的爱”背后,是算法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捕捉。“有可能不是AI喂养人类,而是人类喂养AI。”

  不难发现,AI大行其道的背后是爱和陪伴的缺位。当这种现状尚未改变时,谈“AI对人类情感的侵蚀”或许有些何不食肉糜。那些沉迷AI恋情的灵魂,不过是把现实世界给予的创可贴换成了止痛泵。就像原本就拥有很多爱的人自然不需要向AI求爱,而向AI求爱的那些人,需要的也可能不是清醒的劝诫,而是更多的拥抱和关心。

  与其争论电子玫瑰算不算爱情,不如在生活里给身边的人买一朵玫瑰。

相关专题:恋爱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3 23:2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