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武汉封城5年之后,那些点滴的创痛印记

京港台:2025-3-9 22:37| 来源:歪脑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武汉封城5年之后,那些点滴的创痛印记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互联网上,令国人自豪、可与chatGPT媲美的人工智能DeepSeek回答不上“李文亮是谁?”这个问题。一行字显示:“你好,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让我们换个话题再聊聊吧。”

  消失的一款咖啡,名字叫“吹哨者”,以及“哦,那个死去的医生”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九省通衢,同时也是中国铁路网、公路网和华中地区航空的主要枢纽。

  2025年的1月23日成了武汉人难忘的日子。五年前这天,武汉宣布封城,在佛山做钢材生意的喻先生当时正在从广东赶回武汉老家过春节,他在路口被拦住做选择:要么现在掉头,要么就走不了,等解封。他选择了回武汉的家,“肯定是要回家过年嘛。”5年后的这个2月,采访中,他对我说。

  在武汉,至今“76”都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从2020年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武汉人整整经历了76天被封锁在家中,几乎完全失去自由的生活。

  尽管作为武汉人经历了那样艰难的时刻。但对很多人来说,如今在这座城市,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出那一段时间武汉人承受的这一切——没有纪念碑、没有展览馆。对他们的痛苦,没有真正的纪念。

  

  第一批接受病患的金银潭医院。这是医院汉江北路的健康管理门诊部。(祖唯纳摄)

  但总是有一些地方,提醒着人们疫情曾经席卷过这个城市。

  疫情爆发后第一批接受病患的金银潭医院就是其中一个地标。这家医院是著名的传染病专科医院,2024年4月,医院宣布正式将感染性疾病区和日常综合医疗服务分区,这象征着它向综合型医院的转变。

  医院的健康门诊部位于江汉北路。坐落在社区里,显得静谧,不见了当年的紧张和忙碌气氛。中午十二点多,对面的卤肉大饼店排起了长龙。

  同济医院也是首批接诊大量患者的医院,疫情期间特别收治了许多危重症患者。医院的汉口主院区坐落在硚口区解放大道,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如今车流如织。医院正门旁位于医院一层的急诊部,暮色中,红色标识格外醒目。

  钱师傅说,他唯一能想起的、在公开场合能看到的关于疫情的纪念,在同济医院附近的天桥上。那里标记了当年各地不同省市驰援武汉疫情的医护人员人数。

  不过他记成了栏杆上有具体的外省医院医护人员的名字,而实际上只有一个个统计数字。凑近看,其中“西藏医疗队”是“3人”。

  

  同济医院附近天桥上的各地医疗队“驰援武汉”人数标记,是武汉为数不多的对那场疫情的公共纪念。(祖唯纳摄)

  李文亮医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一度是医护感染最严重的医院之一。

  医院位于南京路,对面是历史文化街区咸安坊,红砖外墙,里弄布局。现在除了一些连锁的餐厅店,这里还有许多特色的小资店铺。关于疫情的记忆,偶尔也会在这里跳出来。

  

  “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曾经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外观。(祖唯纳摄)

  医院附近有一家结合了咖啡和复古胶片的小酒馆,开业一年,但老板说已经算是“开了蛮长时间了”。还有一间结合了中古首饰和设计师服饰的咖啡厅,去年十月份开业,店员小杨说“这边咖啡厅更换得太快了。”

  2021年时,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餐牌上,曾有一款咖啡名为“吹哨者咖啡——100%有争议”,还有媒体报道过。如今,这家咖啡馆已不复存在。在一家装置显得先锋的酒馆里,有许多女性主义的布展,很多顾客留下书和推荐语,书柜上有很多探讨关于死亡的留言、还有本关于眼科学的书,但没有任何痕迹有关李文亮医生。似乎人们心照不宣,没有人会公开提到李医生。

  

  武汉中心医院附近一家小酒馆里的“女性主义”主题展览。(祖唯纳摄)

  当时在武汉中心医院做眼科医生的李文亮,后来被称为新冠疫情的吹哨者,因在疫情初期率先在校友群“预警”注意防范病毒,被当局训诫,并说成是“造谣者”。2020年2月7日凌晨,武汉市中心医院宣布年仅34岁的李文亮去世,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极大的社会震动。

  在武汉循礼门地铁站F出口,距离李文亮工作的医院骑行八分钟左右的地方,是一个大型商场,和中国其他城市有着类似的奶茶店、美食打卡地标、美容院。商场对面一家换手机膜的街头小店的老板,边用酒精棉擦拭着手机边说:“李文亮是谁啊?我不认识啊!”

  

  没听说过李文亮的贴膜店老板。(祖唯纳摄)

  再一问,原来他不是武汉人,三年前才从湖南来武汉工作。武汉本地人大多听说过李文亮,如今再提起这个名字,有人会说道:“哦,那个死去的医生。”

  在李文亮曾工作的医院,专家墙上不见这位已逝医生的名字。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回答起关于他的问题也相当谨慎:“他以前在这工作,但我们不认识他,不是很清楚。”医院门口报刊亭的老板娘说,“人死都死了,疫情都结束了,我也不是很了解,这东西不能瞎说的。你自己上网了解下。”

  

  2025年2月,有病患走过武汉市中心医院里的“专家墙”。

  互联网上,令国人自豪、可与chatGPT媲美的人工智能DeepSeek回答不上“李文亮是谁?”这个问题。一行字显示:“你好,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让我们换个话题再聊聊吧。”

  不过在有些地方,李文亮从未被忘记。新浪微博上,他当年最后一条公开的内容,永远停留在2020年2月1日:“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

  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在那天之后,每一天都在更新,已经超过一百万条。2025年情人节这天,有人在评论区跟他“絮叨”:“元宵节和情人节分手了,知道分的对,但是这事谁会开心呢对吧。要去考科目三了,希望能一次过。” 还有人这样表达想念:“老李,北京的花快开了。”

  武汉没有纪念他的痕迹,但还是有无数的中国人在纪念他。

  

 

相关专题:武汉,新冠肺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 10: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