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顶级家族推崇的精英教育 正量产“废掉的二代”

京港台:2025-3-24 01:28| 来源:凤凰周刊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顶级家族推崇的精英教育 正量产“废掉的二代”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很长一段时间,精英教育都被我们看作是“成功的入场券”。接受过精英教育的学生,都被默认拥有以下特质:成绩优异、精通两到三项运动、担任多个社团的领导者;他们似乎总是从容自信,举止得体,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侃侃而谈。

  但最近,人们却突然发现很多接受过顶级精英教育的王室成员,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体面。

  相反,他们中有些是频繁逃课考试挂科的学渣,有些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社恐到无法流利地说完一句话。深挖下来,人们惊讶地发现:

  精英教育,似乎正在批量制造「废物」王子。

  01精英教育批量制造「废物」王子?

  王室成员们的学业,究竟能差到什么地步?

  邻国日本(专题)的王室最有发言权。

  作为王室五十多年来唯一的男丁,日本天皇的侄子悠仁亲王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他就读的高中是日本公认的名校,但日媒却频频爆料称:

  他除了生物成绩尚可之外,其他科目远不及同龄人。

  

  悠仁亲王的老师曾透露:“即便课堂上主动点名提问,他也经常一言不发,整个人僵硬在那里。”

  虽然成绩不佳,但悠仁亲王的学术硕果却十分丰厚。

  作为皇室第二继承人,他不仅能与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知名研究员共同撰写论文,还频频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到了高三,有传闻称悠仁为了避开升学考试,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进入日本顶级学府——东京大学。

  毕竟,相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推荐入学比拼的往往不是学术能力,而是家庭背景。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顶尖学府“走后门”的舆论刺激着普通人的神经,日本网友发起了在线签名活动,短短两周内便吸引了超过1.2万人参与签名,诉求只有一个:

  反对针对王室的特别待遇。

  

  去年12月,这场备受关注的升学风波终于尘埃落定。

  悠仁未能如愿进入东京大学,而是选择了另一所顶尖高校——筑波大学。当然,仍然是通过推荐入学的方式。

  除了升学争议,悠仁亲王还被指涉嫌抄袭。

  在他公开发表的一篇作文里,眼尖的读者发现很多他人文章的影子,内容可以说是高度相似。

  当然,悠仁不是日本皇室唯一的学渣,他的二姐佳子公主的学业也被日媒频繁讨论。

  据报道,佳子在专为皇室成员设立的学习院大学就读时经常缺席英文课,后来干脆退学,转入了一所顶尖私立学校。

  

  但即使换了环境,她的学业也依旧没有起色。

  她入学后的英语分级考试排名倒数第二,大一时便就明显跟不上同学的进度。

  当然,盛产学渣的王室,绝不是日本独有。

  英国王室的学渣故事,甚至还要更炸裂一些。

  哈里王子就读的高中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这里诞生了无数首相、名流、学术大咖,一直被誉为“精英摇篮”。

  但就是在这样的精英环境里,哈里依然无法摆脱学渣体质。

  在相当于国内高考的A-Level考试中,哈里的艺术科目和地理科目几乎都是全校垫底。更尴尬的是,他唯一拿到B的科目,还被爆料是靠老师“暗中相助”才勉强获得的。

  

  成绩拉垮,哈里的校内生活也状况频出:

  17岁时,哈里就被媒体曝光经常躲进学校卫生间偷偷抽大麻。

  富得流油的中东王室,在继承人们的教育中,也遇到很多问题。

  卡塔尔王子阿勒萨尼靠着家族关系进入南加州(专题)大学。

  别的同学留学都只带着行李入学,阿勒萨尼则带着一大堆仆人进入学校。有人专门负责泡茶,有人专门负责点烟,排场十分讲究。

  至于上课,那似乎不是王子考虑的事情。

  只要给校方一个“安全原因”,王子就可以随意翘课。坊间甚至传言,他的作业都是花钱找人代写的,而他本人则常年待在奢华酒店里享乐。

  

  传统王室如此,老钱家族也不遑多让。

  纪录片《上流生活》拍摄了英国一个有800年历史的贵族家庭。这个家族坐拥16.8个故宫大的庄园和城堡,但现实中的他们一点没有影视作品里贵族的优雅与精英气质。

  庄园开放日,他们需要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老大在介绍家族历史时频频忘词,老二则装病逃席,老三跑去参军,老幺手忙脚乱只能到处寻找老爹帮忙。

  

  手忙脚乱的老钱家族,逗笑了屏幕前的网友,就连夜荧幕中的主人公都开始调侃自己:

  一整个“失败者联盟”。

  02精英教育的「代价」

  王室和老钱家族的继承人笑话,撼动着人们对精英教育的认知。

  但时间倒拨回10年前,彼时的精英教育,还堪称中产家庭的信仰。

  那时,全球各地的家长们都争着把孩子送往顶尖学府,全世界的中产妈妈对王室成员就读的学校都充满向往和敬仰。

  

  英美,更是成为精英教育的乌托邦。

  2017年,就有媒体报道曾指出:中国的富裕家庭将子女送往英国,安排他们接受“完美握手”和“优雅坐姿”的专门训练,以及学习餐巾摆放的位置、餐具拿取顺序这些复杂而精细的礼仪。

  

  在家长们的想象中,英式精英教育不仅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孩,还可以让孩子形成更加靠近上流阶层的品位和审美。

  而从顶尖学府毕业的小孩,距离成为真正的精英只差一个毕业证。

  但精英教育带来的问题,远比父母想得更加复杂。

  移居伦敦的记者李爽在《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中提到,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男孩,11岁便被父母送入英国顶尖私校。为了让他顺利入学,父母投入了100万元,经历了一年半的疯狂补习、刷题和面试。

  精英教育的代价,不仅是高昂的学费那么简单。

  在学校的日子里,男孩十分孤独。他没有社交、没有朋友,和国内的父母渐行渐远,还要承受父母为自己花费重金的心理压力,日日煎熬。

  美式精英教育,也有着类似的问题。

  在《我在上东区做家教》一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纽约(专题)富人区的亲身经历。上东区是全美最富裕的社区之一,遍布豪华公寓与名流府邸,住户非富即贵。坐拥巨额财产的富豪们虽然早已为子女规划好足够的资产,但在他们看来:

  真正的成功仍离不开顶尖名校的加持。

  常春藤盟校,才是判断孩子是否“合格”的标准。

  被名校录取不仅关乎孩子的未来,更是他们“投资”成功的证明——如果子女能进入藤校,就意味着他们的精力、资源与金钱没有白费。

  名校光环,不仅是资金的较量,更是认知的博弈。

  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富豪们对子女的学业要求普遍苛刻。孩子除了保证成绩,还要狂卷体育,因为这是进入名校的重要砝码。

  

  临近期末,各类考试与比赛接踵而至,但父母不允许孩子耽误任何一个,疲惫的孩子只能在赶往比赛的路上甚至飞机上完成作业。

  高压之下,抑郁成了上东区孩子的常态。

  每周五,学校里总有不少学生情绪崩溃,疲惫到放声大哭 。还有学生因难以承受家长带来的重压,沾染上吸烟、赌博和盗窃的恶习。

  同样的问题,在王室成员身上也普遍存在。

  年幼的王室成员时刻活在公众的审视之下,还要面对家族内部的竞争和权力角逐,心理负担更为严重。

  

  总被媒体讨论的英国王子哈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在公众面前一讲话就大汗淋漓。

  日本的真子公主也患上心理创伤,“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无论是出生在中产、富豪还是王室,精英教育的代价都是高昂的。

  贵族教育的局限在于,它将“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一切都向名校、财富和地位看齐。

  看似给予孩子最优渥的教育环境,实则让他们的人生失去了松动的空间。

  

  在这种体系下,个人兴趣往往被让位于竞争优势,情感需求被忽略,真正的自我被压缩进精英塑造的标准模板里。

  某种程度上,精英教育会杀死继承者们的松弛。

  起码,在他们读书时是这样。

  03当人们开始对精英教育「祛魅」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教育的弊端也是一样。

  在人们发现精英教育批量制造废物王子之后,才不得不承认:

  精英教育的巨大代价面前,人人平等。

  只不过,更富有家庭的试错成本更低,家族兜底的能力更强,所以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往往很难看到下坠的痕迹。

  在信息极不对称的年代,旁观者看不到家族兜底,很容易把豪门后代的精英范归功于精英教育。

  

  互联网缩小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普通人开始直视王室。

  当人们不再仰望贵族,才有机会意识到贵族子女们也不过是装在套子里的孩子。他们被精心培养,却也被严格框定,人生的每一步都由不得自己。

  精英教育的弊端,这才被人们正视。

  精英教育受害者们的挣扎,也随之被看到。

  哈里退出王室,真子公主卸下皇室身份,甚至表态不想回日本。

  被誉为“日本最美公主”的佳子,也因为努力攒钱想要逃离皇室而在互联网走红。

  

  舆论给这些脱离皇室成员的评判,不再是失败者,而是:

  飞向自由的鸟。

  是的,互联网对“成功”的定义,正在悄然改变。

  过去,学历、身份和财富被视为衡量成功的黄金标准。但如今,个体的感受渐渐占了上风。

  幸福感、健康和自由,终于被摆在了和学历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论调不再是一种正确。

  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探讨斥资百万鸡娃是否必要。

  

  相比只有精英一个答案的过去,如今人们关于育儿的探讨明显正在变得多元。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精英的惯性依然存在。但谈及教育,人们讨论和关注的重心正渐渐从成功变成快乐和自由。

  这怎么不算是一种进步呢?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03: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