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密集产业大举转向东南亚 北京面临两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中国2000年代初期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位先进制造业国家带来「中国冲击」,如今中国自身也面临劳力密集型制造业正在消失,数百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较低的工人陷入失业困境,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成长造成冲击。
滙丰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制造国,「如今游戏结束了」,北京如今可能自己也面临加入WTO后,给先进制造业国家带来的「中国冲击」,当时订单大量从成本更高的地区,转移到广东和中国其他省份的低成本工厂,而今工厂已转换至越南和印尼等出口激增的国家。
常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和河南大学的学者对2011年至2019年纺织、造纸、印刷等中国12个劳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分析发现,这段期间平均就业人口缩减约14%,相当于减少近400万个工作机会。《金融时报》对2019年至2023年中国上述12个产业的分析发现,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340万个。
哈佛大学甘迺学院研究制造业衰退,对劳动力影响的韩森教授(Gordon Hanson)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在10种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佔率达到40%高峰,到2018年美国关税开始发威后,就降至32%以下。即使是需要先进工艺的产品也无法倖免,在美中关係紧张下,许多中国和外资企业,都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而主要受益者是东南亚国家。
麦肯锡报告指出,2019年至2023年间,越南和印尼的出口,年複合成长率分别达8.2%和12.3%;官方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两国共增加1000万个制造业就业机会。
面对劳力密集型制造业工作流失和经济成长放缓,北京当局的对策,不是发展消费驱动型经济和服务业,而是推动大规模自动化和推出所谓的「新质生产力」;但分析师指出,高科技出口产业的劳力密集程度较低,且无法提供足够的新机会来吸收过剩劳力。
当过剩的非技术工人,被挤出日益自动化和需要更高技术的行业时,他们可能面临失业,或者工资陷入停滞或下降,进而抑制需求并阻碍经济成长,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和社会动盪,劳动力两极分化的国家,也会遭遇政治不稳定。
香港(专题)非政府组织「中国劳工通讯」就记录到,去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452起抗议事件,创近10年来最高,主要原因是工厂倒闭、搬迁和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