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日报》:北京会试图分裂德国联盟政府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柏林的《日报》:北京会试图分裂德国联盟政府 https://t.co/HsM4OHxku7 pic.twitter.com/ryIcEmhspX
— RFI 华语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RFI_Cn) November 16, 2025
就德国财长克林贝尔周日启程前往中国进行访问,柏林的《日报》(TAZ)做了分析和预测。该报认为,中德力量对比已明显向中国倾斜。德国在稀土、医药原料等多个领域依赖中国。克林贝尔的访华之行有如走钢丝。而北京方面会试图分裂德国政府。
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的首次高层访华之旅颇为不同寻常。原本,基民盟籍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计划在十月底对北京进行首次访问,但直到今天,该行程仍停留在规划阶段。他的同为基民盟籍的外长约翰·瓦德富尔在政府专机起飞前不到 48 小时突然取消行程,因为北京除了安排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外,未向他提供任何其他正式会见。
如今,首位访华的竟是社民党籍财长拉尔斯·克林贝尔。他在周四再次解释了原因:“我们不应该只在背后谈论中国,而应该与中国直接对话。”这位 47 岁的部长对德新社说:“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
然而,人们仍有理由怀疑双方谈到“对话”时所指是否相同。特别是在习近平担任党主席之后,中国外交官愈发自信、强势,而且口径高度一致。过去还能在私下场合坦率交流,如今中国政府代表往往严格按照讲稿逐条表达。对于批评——无论是关于人权侵犯还是市场竞争问题——不仅置若罔闻,往往甚至提前阻断。
外长瓦德富尔最近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位基民盟政治家过去几个月来对中国不乏尖锐批评。他批评北京在南海和台湾海峡的“愈发具有侵略性”的举动,并指责中国通过向俄罗斯提供“双重用途产品”,助力普京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尽管他的言论在事实上难以反驳,但他却为自己的直率付出了代价——北京在他计划十月底访华前,实际上对他“关闭了大门”。
克林贝尔在台湾问题上,打出的信号是轻声细语。在出发前几天,他声称,他感觉中国政府“欣赏不掩盖分歧,而是公开进行政治讨论”。这句话恐怕值得打上问号。当德新社问及最敏感的外交议题——台湾问题时,从财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回避分歧,但措辞却极为谨慎:“中方必须始终知道:我们会非常密切地关注台湾发生的事情。如果出现军事行动,将导致国际社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国。”
这番话听上去似乎毫无威慑力。考虑到德国在印太地区的利益,这种表述甚至显得过于温和。台湾海峡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航道,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对德国供应链至关重要。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或以封锁方式“饿死”这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岛屿,那将引发世界经济的末日级冲击。
克林贝尔此行暴露了一个无解的困境:中德之间的力量对比近年来已明显倾斜。对中国而言,德国依然是一个重要且购买力强的市场,但也仅此而已。相反,中国系统性地建立了西方对中国的关键依赖。稀土只是最著名的例子。在医药原料、电池产业等领域,西方早已依赖中国。
长期以来,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开拓创新、赚取丰厚利润,并主导了中国的现代化。如今,中国同行在党国体制的强力支持下追赶甚至赶超了德国企业。德国公司深有体会:过去在中国受到“铺红地毯式”的欢迎,如今却时常遭到冷遇——包括不公平的市场壁垒。
克林贝尔及其经济代表团——包括所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代表——预计将提出这些问题。但中国是否会回应这样的批评,几乎被认为不可能。
相反,北京将试图利用德国政府内部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分而治之”是中共著名的策略。此前已有先例:对绿党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态度冷淡,而对前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则相对热情。同样,在与欧盟互动中,北京常常对布鲁塞尔不以为然,却拉拢单个成员国相互牵制。
因此,至少德国政府应在对华政策上保持一致的声音。克林贝尔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表示此行不仅与总理府和外交部紧密协调,也与布鲁塞尔的欧盟代表进行了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