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窗口期5月开启 普通人登一次有多烧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曾经,勇士征服地球之巅的事迹只存在于新闻中,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商业化攀登时代,越来越多寻求极限挑战和商业形象加持的冒险家涌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转型为一项吸金的旅游产业。
由于每年6~9月是珠峰的雨季,10月至次年3、4月则是珠峰的风季,绝大多数攀登都集中在春季登山季,即每年5月中旬到下旬,这个时间段风雪较小、天气相对稳定,成为攀登珠峰的黄金窗口期。这也导致攀登珠峰上队伍会在窗口期变得愈发拥挤。
然而,登顶珠峰这件事,需要的不仅是热忱、勇气、体力以及长期的训练,钞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从最基本的登山许可,到雇佣向导,再到登山装备,每一样都在烧钱。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尼泊尔政府看到了登山旅游的巨大潜力,开始放宽攀登许可,开放市场。过去几十年间,珠峰的登顶者数量急剧增加,登山活动逐步从小众探险转变为规模庞大的商业项目。
如今,不论是为追求登顶梦想的西方冒险家,还是抱着彰显身份与商业精神的企业高管,都可以通过专业公司预订整套服务,由经验丰富的向导和当地夏尔巴人团队全程护航。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尼泊尔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据《加德满都邮报》4 月报道,截至 2025 年春季首周,尼泊尔政府已发放 120 张珠峰登山许可,带来 1.8 亿尼泊尔卢比(约 130 万美元)的收入。
如果按照年均收入计算,光是发放许可证每年就能为尼泊尔带来约300–580 万美元收入,如果算上向导、夏尔巴人、住宿、运输、装备、保险等开销,合计往往达到数千万美元。
但加入攀登的人群越来越多,登珠峰的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按照尼泊尔政府批准的新收费标准,外国人在春季和秋季登山季攀登珠峰的许可费分别从1.1万美元和5500美元提高到1.5万美元和7500美元,冬季和雨季许可费则从2750美元上调到3750美元。
而这仅仅是登珠峰费用的一小部分,美国媒体The Hustle根据登山运动员阿伦·阿尔内特 (Alan Arnette)与当地向导的报价,大致估算登顶珠峰至少要花费6万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专题)43.7万元)
除了基本的登山许可以外,装备费和雇佣向导的费用是大头支出,还有一些必须支出的硬性费用,比如往返的旅费,当地会派驻联络官管理登山基地各项事宜,会向登山客收取管理费,以及会有专业的团队(冰川医生)负责搭建和维护的穿越昆布冰川的路线,为登山者解决攀登的危险障碍,这些都是付费服务。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争议。商业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登山的真正意义。高昂的费用背后,是登山者昂贵的许可证、专业装备、严格的高山训练以及全程险象环生的后勤保障。
截至2024年,总共有超过340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丧生,珠穆朗玛峰登顶死亡率大约是3%-4%,也就是每100个登山者中,就有3-4个人命丧途中,考虑到登顶珠峰的总人数,这个概率并不算低。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与这些“降价快跑”的商业模式存在密切关系。无论是设备不全、对高原环境认识不足,还是攀登者自身身体素质未达标,都在不断提高攀登过程中的风险。
对于只是把登山当作爱好的非专业运动员来说,比起直接挑战8000米天花板级别的珠峰,还有许多其他过渡选择,比如5000米级别有我国四川省境内的四姑娘山、云南省的哈巴雪山;6000米级别有西藏的洛堆峰、青海的玉珠峰,等等。
从我们统计的不同高度登山耗时与费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登顶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峰,大约只需要耗时一周以内,费用在1万元以内,相比于攀登珠峰动辄耗时45天以及超过40万的费用来说,比较适合入门选手,以及钱包没那么宽裕的登山爱好者。
随着海拔的升高,攀登的难度持续上升,耗时和费用也随之升级,如果想要挑战珠峰,至少要先有征服入门级山峰的经验,再做判断比较稳妥。

珠峰成为财富吸金的焦点,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反思。尼泊尔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如今正将登山旅游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巨额的许可费和相关收入已成为其GDP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的模式也让人担忧,经济利益是否会过分掩盖对登山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关注。攀登的激烈竞争、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对自然环境长期影响的忽视,都可能在未来引发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珠峰商业化的背后也折射出当今全球消费文化和冒险精神的变迁。从国际知名企业高管在峰顶打卡,再到创业者将攀登体验作为演讲和团队建设的重要素材,珠峰正变成一个象征性地标。它既代表着对极限挑战的向往,也被赋予了商业成功和品牌精神的象征意义。
综合各界观点,如今的珠穆朗玛峰正处于经济利益与登山初心之间的微妙平衡。商业化虽然推动了技术进步、服务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以及文化价值的流失同样不容忽视。
珠峰商业化的进程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冒险精神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攀登者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成为业界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