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男性患子宫肌瘤"论文背后 医护的晋级游戏该改了

京港台:2025-5-17 05:54| 来源:风声OPINION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男性患子宫肌瘤"论文背后 医护的晋级游戏该改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前几天一篇关于男性子宫肌瘤患者护理的文章成为热点,据称当事人已经在本单位被处罚。这种搞笑的论文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之前还有女性前列腺癌患者、大鼠生小鼠的奇葩论文。圈外人看来这些内容确实很搞笑,仔细想想却很让人笑不出来。

  这种种搞笑论文的背后,是医疗圈学术造假的泛滥,目前看来也没有短期立刻改善的可能。乱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我这里重点探讨两个方面。

  学术造假的驱动力

  要理解学术造假的根源,首先要看驱动力在哪里。

  在中国医疗系统,职称晋升是医生职业发展的关键通道,而论文发表则是这个通道上的重要“门票”。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护理人员,若想从初级晋升到中级、高级职称,往往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更有甚者,一些医院将论文数量和奖金、评优挂钩。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论文成了“刚需”,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一定是真实学术追求的体现。

  当写论文的目的变成“为了晋升”“为了奖金”,而不是“为了探索”“为了总结经验”,造假就不再令人惊讶。买论文、代写、伪造数据、拼接文献,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已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

  互联网平台和中介公司应运而生,提供从写作到发表的一条龙服务。只要愿意花钱,就能拿到一篇挂名的“核心期刊文章”。而这种文章的内容质量,是否存在事实错误,是否真的对学术有贡献,已经不再重要。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机制并未能真正激发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研究热情。相反,它压抑了他们的本心。

  在许多医护人员访谈中,他们最常提及的心理满足感,往往来自“帮助患者、看到病情好转”,而非发表论文。一个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夜班不断,本已身心俱疲,若再被强迫挤出时间写“无意义的论文”,必然导致对学术的抵触和敷衍,甚至催生走捷径的冲动。

  内在动机的缺失、外在压力的强化,正是当前学术造假泛滥的根本土壤。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惩罚机制的失衡。目前中国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多停留在基层个体的惩处。比如“男性子宫肌瘤”事件,涉事护士或许会被问责,可能会有院内通报,甚至被暂停职称申报资格。但我们看到太多更严重的造假案例,涉及高级别官员、知名院士、大学校长,却最终不了了之。

  以往曾有某著名高校校长被曝光十多篇论文存在重复发表、数据造假等问题,舆论哗然,最终并未见到有实质性问责。一些知名学者被揭露抄袭、论文代写,却依然稳坐院士等高位。相反,很多年轻医生、护士甚至研究生因为一篇论文的失误或被代写,可能前程尽毁。

  学术造假的普遍性,结果是不少人的学术和社会地位是靠造假获得的。在其上升过程中已经与权力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联系,或者其本人就是权力的代表。这些高位造假者不仅会妨碍对自己的学术监督,也缺少真正打击系统性学术造假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高位造假的危害远大于基层造假。一位护士论文造假,不管论文多么荒唐,其影响有限;一位院士或校长操控课题造假,影响的可能是国家政策走向、行业技术标准,甚至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向。这种系统性、结构性的造假才是最危险的病毒。

  权力过度介入学术评价

  不管是奖励机制的失调还是惩罚机制的不公,两者都来源于权力的过度介入——科研论文本质是一种学术活动,而学术活动的活力根源是学术自由。在学术资源的建设和分配上,权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深度介入学术水平的评价,以及将学术水平和过高的特权挂钩,就很容易催生腐败。

  此外,权力对学术自由的过度介入也会引来反噬。很多学术造假不能被追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些权势人物被裹挟在里面,让监督机制投鼠忌器。

  国内医疗界学术造假的泛滥,肯定不是中国医生护士格外喜欢造假,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晋升机制。我曾经和国外的同事介绍过中国医生的终身晋级“游戏”,有些人表示如果自己也在这样的体制里面,很难保证不会走捷径。

  一些国外的医生职业路径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这个晋级“游戏”。与国内不同,这些国家的医生在完成专业医生培训,并通过专业认证后,就是这个专业的最高职称。

  只要没有违法犯纪被吊销执照,这个职业资格终身有效。医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收入会有所增加,有的医疗机构还提供合伙人的机会,但那大多是限于固定职业场所的忠诚度奖励,与职称和论文无关。

  但在当前大多数国内公立医院均为亚专科模式的情况下,借鉴这种职业模式有很大障碍,需要医保、医学教育和医疗资源调配多方的努力,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逐渐实现。此外,还要考虑现有的职业资格如何认定,总不能取消职称评定后人家好不容易取得的高级职称就不认了。总之任重道远。

  像男性子宫肌瘤患者这样的造假论文层出不穷,主要是一个制度问题,权力的过度介入在其中是关键因素。解决之道虽可以借鉴他国,但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问题通盘考虑,这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前几天一篇关于男性子宫肌瘤患者护理的文章成为热点,据称当事人已经在本单位被处罚。这种搞笑的论文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之前还有女性前列腺癌患者、大鼠生小鼠的奇葩论文。圈外人看来这些内容确实很搞笑,仔细想想却很让人笑不出来。

  这种种搞笑论文的背后,是医疗圈学术造假的泛滥,目前看来也没有短期立刻改善的可能。乱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我这里重点探讨两个方面。

  学术造假的驱动力

  要理解学术造假的根源,首先要看驱动力在哪里。

  在中国医疗系统,职称晋升是医生职业发展的关键通道,而论文发表则是这个通道上的重要“门票”。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护理人员,若想从初级晋升到中级、高级职称,往往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更有甚者,一些医院将论文数量和奖金、评优挂钩。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论文成了“刚需”,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一定是真实学术追求的体现。

  当写论文的目的变成“为了晋升”“为了奖金”,而不是“为了探索”“为了总结经验”,造假就不再令人惊讶。买论文、代写、伪造数据、拼接文献,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已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

  互联网平台和中介公司应运而生,提供从写作到发表的一条龙服务。只要愿意花钱,就能拿到一篇挂名的“核心期刊文章”。而这种文章的内容质量,是否存在事实错误,是否真的对学术有贡献,已经不再重要。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机制并未能真正激发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研究热情。相反,它压抑了他们的本心。

  在许多医护人员访谈中,他们最常提及的心理满足感,往往来自“帮助患者、看到病情好转”,而非发表论文。一个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夜班不断,本已身心俱疲,若再被强迫挤出时间写“无意义的论文”,必然导致对学术的抵触和敷衍,甚至催生走捷径的冲动。

  内在动机的缺失、外在压力的强化,正是当前学术造假泛滥的根本土壤。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惩罚机制的失衡。目前中国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多停留在基层个体的惩处。比如“男性子宫肌瘤”事件,涉事护士或许会被问责,可能会有院内通报,甚至被暂停职称申报资格。但我们看到太多更严重的造假案例,涉及高级别官员、知名院士、大学校长,却最终不了了之。

  以往曾有某著名高校校长被曝光十多篇论文存在重复发表、数据造假等问题,舆论哗然,最终并未见到有实质性问责。一些知名学者被揭露抄袭、论文代写,却依然稳坐院士等高位。相反,很多年轻医生、护士甚至研究生因为一篇论文的失误或被代写,可能前程尽毁。

  学术造假的普遍性,结果是不少人的学术和社会地位是靠造假获得的。在其上升过程中已经与权力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联系,或者其本人就是权力的代表。这些高位造假者不仅会妨碍对自己的学术监督,也缺少真正打击系统性学术造假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高位造假的危害远大于基层造假。一位护士论文造假,不管论文多么荒唐,其影响有限;一位院士或校长操控课题造假,影响的可能是国家政策走向、行业技术标准,甚至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向。这种系统性、结构性的造假才是最危险的病毒。

  权力过度介入学术评价

  不管是奖励机制的失调还是惩罚机制的不公,两者都来源于权力的过度介入——科研论文本质是一种学术活动,而学术活动的活力根源是学术自由。在学术资源的建设和分配上,权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深度介入学术水平的评价,以及将学术水平和过高的特权挂钩,就很容易催生腐败。

  此外,权力对学术自由的过度介入也会引来反噬。很多学术造假不能被追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些权势人物被裹挟在里面,让监督机制投鼠忌器。

  国内医疗界学术造假的泛滥,肯定不是中国医生护士格外喜欢造假,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晋升机制。我曾经和国外的同事介绍过中国医生的终身晋级“游戏”,有些人表示如果自己也在这样的体制里面,很难保证不会走捷径。

  一些国外的医生职业路径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这个晋级“游戏”。与国内不同,这些国家的医生在完成专业医生培训,并通过专业认证后,就是这个专业的最高职称。

  只要没有违法犯纪被吊销执照,这个职业资格终身有效。医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收入会有所增加,有的医疗机构还提供合伙人的机会,但那大多是限于固定职业场所的忠诚度奖励,与职称和论文无关。

  但在当前大多数国内公立医院均为亚专科模式的情况下,借鉴这种职业模式有很大障碍,需要医保、医学教育和医疗资源调配多方的努力,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逐渐实现。此外,还要考虑现有的职业资格如何认定,总不能取消职称评定后人家好不容易取得的高级职称就不认了。总之任重道远。

  像男性子宫肌瘤患者这样的造假论文层出不穷,主要是一个制度问题,权力的过度介入在其中是关键因素。解决之道虽可以借鉴他国,但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问题通盘考虑,这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7 08: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