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社会资源

京港台:2025-5-20 00:15| 来源:黑噪音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社会资源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提起“学阀”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些披着知识外衣的掌权人士,坐拥资源、卡脖认证、批钱批项目,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似乎有学历就能封侯拜相。

  但可别以为这只是学界独有的生态,放眼四周,一种更庞大、更隐秘的“阀族联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阀、画阀,以及无处不在的资源垄断者。

  在过去,“科学家”是多么神圣的称号。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谁不是倾尽一生,甘为祖国燃尽灵魂的楷模?

  但今时不同往日,院士评选早就成了“隐形选秀”,比选秀还精彩——不过不是比能力,而是比关系、圈子、门路。

  现在的院士评选资格,更多的是其背后的资源统筹能力,而远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阀”,早已不是那个在实验室熬夜到掉头发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装、打领带、满嘴“战略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的“圈内精英”。

  一些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手握的是“国家战略”,心想的却是“我徒弟评上了”或者“我儿子也快毕业了”。

  据说有一些院士,手下带着几十个博士后,项目多得写PPT都要外包。论文?早就有枪手。技术?不懂没关系,会开发布会就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什么是先进技术,得他们说了算;什么是创新成果,他们评估;项目资金怎么分配,他们签字盖章。想搞科研你就得进他们的小圈子,否则,别说评奖,连实验室的灯泡都可能批不下来。

  当一个科研体系的评价标准被少数人垄断,当技术成果变成“人情往来”的副产品,所谓“创新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幌子,论文能飞上天,技术却落不了地。

  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再来说说“画阀”。现在绘画圈子有种潜规则:会画不如会混,画院不是画室是会所。

  想办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远大于你画画的水平本身。

  “画阀”这个词,你大概第一次听。但你一旦进入当下的艺术圈,那叫一个醍醐灌顶——什么叫“以画养权、以权养画”?看他们就知道了。

  所谓“画阀”,就是掌握了书画评判标准、展览入口和艺术资源的那批人。他们往往头衔惊人:某协会或者某分会主席、理事,还有什么XX界杰出贡献人物……听着就像联合国秘书长都要敬他们三分。

  但你真让他提笔画一幅,可能连手都会抖。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一些画阀的真本事,不在笔下,在酒桌上。画坛评奖,讲究的不是笔墨功底,而是“拜过哪位师父”“是不是谁的学生”“是哪年入的哪个画院”。

  搞艺术?不如先搞定人脉。拜错师门,十年功力白练;站错队伍,一幅作品进不了展厅。

  当然,基因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爹是大画家,那你也一定是大画家,即便你根本就不怎么会画画。

  因此, “画展”也成了权力展示场。有些“艺术展”里一幅画标价800万,画的是一条粗粗的红线配几个墨点,然后旁边一堆人点头说“极具东方哲思”。

  你以为他们真看懂了?其实,他们只是在赌那张纸背后的关系网。

  在画阀世界,这些展根本就不是给大众看的,也不是用来培养新的艺术家,而是用来给权力站台的。

  美不是目的,名与利才是主旋律。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家”,带着一帮“高徒”,占尽展览资源、讲座席位、政府采购的通道,而真正能画、愿画的年轻人,只能在地摊、网络、或者永远无人问津的小角落里默默挣扎。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文学界也一样,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连出版发表的机会都没有,但“写阀”们凭着文字垃圾一年能出好几本书,还可以大张旗鼓搞“作品研讨会”。

  其实从“学阀”“科阀”到“画阀”,本质上是同一回事:知识的世袭化、资源的圈层化、权力的隐性垄断。

  就像古代的门阀望族,今天的“阀族联盟”们也拥有几大共性:

  论资排辈,尊卑有序:你再有本事,不如人家“某某的学生”;

  裙带成风,近亲繁殖:父子皆教授,师徒皆院士,开会像家宴,评奖像族谱;

  掌握资源,决定标准:不是你努力决定你能不能成功,而是你有没有打入他们的酒局。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会逐渐强化为一种文化基因,被下一代默默吸收。当每个人都笃信“拼实力不如拼关系,靠努力不如抱大腿”,那社会也将慢慢变质。

  很多人解释:“这是中国特色的人情文化嘛。”

  但如果连科研、艺术、教育这些应当是社会最清澈的地方都变成了利益的泥潭,那我们要用什么塑造民族的未来?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些“阀”,不仅是在浪费资源,更是在损害中国科技、学术、艺术的发展根基,是透支一代人的信念与热情。那么多年轻人躺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阀”们已经让人失望透顶了。

  哲学上有个概念叫“消极自由”。面对这些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的现实,年轻人至少可以坚持不拜、不捧、不跪、不盲从。

  让我们共同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知识,是燃烧的自由思想之火,而不是权力世袭的香火。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0 04: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