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总理魅力外交:阿总理下跪"求婚",马克龙不买账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Giorgia Meloni)正在世界舞台上四处开展魅力外交。当地时间5月16日,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上,阿尔巴尼亚总理单膝跪地迎接梅洛尼的到来,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梅洛尼的“魅力”买账。就在同一场峰会上,梅洛尼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导火索是马克龙在峰会期间邀请了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以及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ederich Merz)参与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的通话,却偏偏没有邀请梅洛尼。这反映了意大利与法国在欧盟内部对主导地位的争夺。

双线程谈判

在阿尔巴尼亚的欧盟峰会的红毯上,梅洛尼通过戏剧性的一幕向世界充分的展现了她的“软实力”。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这名身高近2米3的前篮球运动员,在梅洛尼面前,单膝下跪,双手合十,对她表达敬意。拉马表示:“我们已经被几个国家问过是否愿意接受这一计划,我们说不,因为我们忠于与意大利的婚姻,其他的都只是爱情而已。” 拉马指的是欧盟寻求在阿尔巴尼亚建立移民(专题)遣返中心的计划。而对于拉马戏剧性的下跪,这名意大利总理谦虚地回应“埃迪,不要!”然后与他热情拥抱。


不过在这场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似乎对于梅洛尼的软实力并不买账。梅洛尼告诉意大利记者,她之所以被排除在与特朗普的联合通话外,是因为她拒绝向乌克兰派遣军队,而这是拟议中的“有意愿国家联盟”的一部分。马克龙指责梅洛尼散布虚假信息。“讨论的主题是停火——我们要避免散布虚假信息。来自俄罗斯的虚假信息已经够多了。”马克龙表示。梅洛尼则暗指马克龙为“利己主义”。梅洛尼敦促所有领导人“摒弃利己主义”,专注于为一项不涉及乌克兰投降的和平协议展现统一立场。意大利媒体也将梅洛尼在阿尔巴尼亚峰会上的缺席描述为一次蓄意的排斥,暗示马克龙并不希望她参与其中。而此时,默茨、马克龙以及斯塔默已在推进与白宫就乌克兰问题的讨论。

在马克龙主导的谈判之外,梅洛尼实际上也在单独进行另一场与白宫的谈判。5月18日,梅洛尼在罗马主持了一场三边会谈,让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坐到了一张桌前。梅洛尼希望以此开启一个她所说的“新开始”。在这场谈判前她还与默茨在罗马进行了会晤,在与梅洛尼于罗马的会晤中,默茨表示:“我们不能允许自己被分裂。我将在未来几天在欧盟展开谈判,并将意大利纳入我们为解决这场冲突所做的所有努力中。”

梅洛尼与马克龙之间关系本就冷淡,梅洛尼过去还曾被拍到在与马克龙握手后翻白眼的画面。在俄乌问题上,梅洛尼与马克龙此番冲突更是体现了两人的微妙关系。在默茨的承诺实现前,梅洛尼与马克龙之间的关系致使欧洲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双线程的谈判:一边是马克龙主导的,由法德英参与的与白宫之间的谈判;另一边是由梅洛尼搭桥的、布鲁塞尔与华盛顿之间的谈判。梅洛尼似乎十分希望能够扮演在白宫与欧盟之间牵线搭桥的人物,马克龙则似乎担心梅洛尼会使得特朗普政府更容易控制欧洲。
梅洛尼的“软实力”

梅洛尼本就与特朗普是亲密的盟友。而特朗普对于梅洛尼在俄乌问题上的行动也大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态势。上个月,她刚刚在白宫与特朗普和JD·万斯上演了一场“热恋”,第二天美国副总统便飞抵罗马讨论关税问题,并顺道探望了身体状况欠佳的教皇方济各。当他抵达总理府奇吉宫时,梅洛尼已经在那里迎接。“我好想你啊。”她带着亲昵的语气打趣道。不过实际上,梅洛尼与特朗普的亲密盟友关系肇始于去年9月在曼哈顿,她与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的一次“深情对望”。当时,梅洛尼受邀领奖,而马斯克为她颁奖。在马斯克略显尴尬地称梅洛尼“内在比外在还要美”之后,梅洛尼称赞他为“宝贵的天才”。自那时起,特朗普就对她大加赞赏,称她为“出色的领导者和人物”。 她也成为唯一一名受邀出席特朗普1月就职典礼的欧洲领导人,并被一些人称为“欧洲的特朗普耳语者”。



梅洛尼意大利人式的“热情友善”在外交场合已经成为她的招牌,也被认为是其他男性领导人并不具备的“软实力“。去年12月,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与梅洛尼会面时,梅洛尼的这种软实力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名一头乱发、长着鬓角、态度张扬的阿根廷总统采取了主动策略,到达后拥抱梅洛尼,并在她耳边低语开玩笑。意大利人喜欢哈哈大笑,梅洛尼抓着他的双臂,身子前倾,笑得发抖。而米莱被认为是特朗普在南美洲重要的盟友之一。
虽然梅洛尼大多数时候是在与男性政府首脑打交道(这主要是因为男性政府首脑的比例更高),但是梅洛尼的“热情友善”实际上是男女通吃。她与冯德莱恩的“姐妹情”也许就证明了这一点。2023年,两人在乘直升机视察被洪水袭击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时相谈甚欢,之后又共同访问了突尼斯,劝说该国阻止移民出海。5月18日,梅洛尼坐在万斯和冯德莱恩之间时,后者更是公开肯定了梅洛尼的组织作用。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热情友善“。梅洛尼在会见即将卸任的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时,尴尬的气氛显然取代了热情。当苏纳克准备行吻面礼并握住她的手时,梅洛尼却略显防备地往后一退。她只是吃了一惊,还是对拥抱一个“政治僵尸”的形象感到不适?她的热情是否也包含政治计算?而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说法,法国总统马克龙从梅洛尼那里得到的对待更是难以和热情友善扯上关系。
形象软化的极右翼领导人

梅洛尼是欧洲极右翼政党最具代表性的面孔之一。她所属政党“意大利兄弟党”恢复了已故法西斯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所宣传的口号:“上帝、祖国、家庭。”她在无数次集会上这样介绍自己:“我是焦尔吉娅,我是女人,我是母亲,我是基督徒,这些是谁也夺不走的。”不过梅洛尼是当代欧洲极右翼政党领导人形象软化的重要例证,她在外交场合的“热情友善“也是这种形象软化的一种表现。

正如维也纳大学政治与性别教授多丽特·盖瓦(Dorit Geva)的分析,在过去15年间,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极右翼政党现在已经转变了原本策略。“他们已经摒弃了“女性应待在家中做饭”的观念,转而接受某种程度的性别平等观念。”这使得欧洲极右翼政党变得比此前更加复杂,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女性选民的选票。梅洛尼、法国国民联盟国民议会党团领袖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以及德国选择党联合主义埃利斯·魏德尔(Alice Weidel)这些女性领导人的形象在这种转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勒庞、梅洛尼或魏德尔不仅将自己塑造成理解女性的女性,也将自己包装为唯一能保护女性权利和西方生活方式的人,反对带来“倒退思想”的移民。因此,盖瓦警告说:“他们仍然是种族主义者,尤其是反移民的。” 与此同时,她们利用自己是女性的身份来改造政党,赋予其新面貌与新主张,但也淡化了其在堕胎或同性婚姻问题上的立场。盖瓦分析道:“她们将自己呈现为母亲、孩子与家庭的保护者,以及福利国家的捍卫者,这种‘勇敢的母亲’形象帮助她们稳固了在主流政党中的地位。“

尽管这些极右翼政党女性领导人以令人意外的方式打破了玻璃天花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当然地支持女性主义。或者说她们在极右翼政党中有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女性主义相关议题。根据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政治学教授吉列尔莫·费尔南德斯·巴斯克斯(Guillermo Fernández Vázquez)的说法,她们支持如选举权或性自由等既有成果,但在第三、第四波女性主义,跨性别议题及反对性别暴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