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如何解开恐龙集体死亡之谜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一队古生物学家来到这片被䁥称为“死亡之河”(River of Death)的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希望解开这场发生于7,200万年前的谜团:这数以千计的恐龙到底是怎样死的?https://t.co/wcVXe05HWD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May 21, 2025

图像来源,WALKING WITH DINOSAURS/BBC STUDIOS
图像加注文字,这张电脑生成的图像显示,厚鼻龙拥有独特的独角兽式角
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一片茂密森林山坡之下,隐藏着一个规模巨大的恐龙墓地。
数以千计的恐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瞬间丧命,被埋葬于此。
现时,一队古生物学家来到这片被䁥称为“死亡之河”(River of Death)的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希望解开这场发生于7,200万年前的谜团:这些恐龙到底是怎样死的?
揭开真相,首先得靠大鎚猛力敲击。要打开覆盖化石的厚重岩层,得靠蛮力。
带领这次挖掘工作的艾米莉·班福斯教授(Emily Bamforth)形容岩石是“古生物学的黄金”。
当团队开始进行更细致的清理工作,去除泥土与尘埃时,一堆化石化的骨骼逐渐浮现眼前。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厚鼻龙的髋骨是这条小溪中发现的数千块化石之一
“那一大块骨头,我们认为是髋骨的一部分,”班福斯教授说道,她的狗“阿斯特”(Aster)在监视——牠今天的任务是一旦发现附近有熊就会吠叫示警。
“然后这里,这些细长的骨头全都是肋骨。这块很完整,是脚趾骨的一部分。至于这一块,我们完全不知道是什么——这正是派普斯通溪谜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BBC新闻团队来到派普斯通溪,亲眼见证这座史前墓地的庞大规模,并观察研究人员如何拼凑线索。
这个遗址已出土数千件化石,并持续带来新的发现。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班福斯教授的狗——“阿斯特”,正在执行放哨任务
这些化石骨骼皆属于一种名为厚鼻龙(Pachyrhinosaurus)的恐龙。该物种以及班福斯教授的发掘项目,将于BBC全新的《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中登场。该节目透过视觉特效结合科学研究,重现史前世界。
厚鼻龙生活于白垩纪(Late Cretaceous )晚期,为三角龙的近亲。其身长约五米,体重达两公吨,四足行走,头部巨大,头顶长有明显的骨质褶边及三只角。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鼻梁上突出的骨块结构,称为“boss”(形容凸起的圆形装饰)。
现时挖掘季刚刚开始,将持续至秋季。团队现阶段挖掘的地区面积虽小,但化石分布极为密集。班福斯教授估算,每一平方公尺,可能埋藏多达三百件恐龙骨骼。
迄今为止,团队已发掘的范围约为一个网球场大小,但整个化石层沿着山坡延伸,长达一公里。
班福斯告诉我们,“其密集程度令人震撼。”
“我们相信,这是北美最大型的恐龙骨床之一。”
“全球已知恐龙物种,有超过一半是根据单一标本描述的;而我们这里,拥有数千只厚鼻龙。”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仍隐藏着许多秘密
古生物学家相信,这些恐龙当时正集体迁徙,从南方越冬地出发,向北前往夏季栖息地,行程长达数百英里。
当时这片地区气候比今日温暖许多,覆盖着茂密植被,为这群庞大的草食性恐龙群体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班福斯表示,“这是一个单一物种、单一群体在某个时间点的完整样本,而且样本数极大。这在化石纪录中几乎前所未见。”
提供线索的化石
这片位于阿尔伯达省西北部的土地,不仅是厚鼻龙的栖息地。当时亦有体型更庞大的恐龙在此地漫步。研究这些恐龙,对于理解古代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我们驱车两小时,抵达“枯木山丘”(Deadfall Hills)。前往该处需穿越密林,涉水横渡一条湍急的河流——“阿斯特”则是用狗爬式游过去——再攀越湿滑岩石。
在这里,毋须开挖;巨型骨骼早已被流水冲刷出岩层及洗净,就在河岸边,等待被人拾起。
一块巨大的脊椎骨很快被发现,泥地上还散落着肋骨碎片及牙齿。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在枯木山丘发现的一块趾骨,埃德蒙顿龙的家园
古生物学家杰克森·斯威德(Jackson Sweder)对一块疑似恐龙头骨的化石特别感兴趣。“我们在这里发现的大多是鸭嘴龙,学名为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如果这真的是头骨,那这只恐龙体型非常庞大——可能长达10公尺(约30英尺)。”
埃德蒙顿龙是另一种草食性恐龙,曾在这片森林中游走,牠们的化石正协助古生物学家拼凑出这片史前土地的样貌。
斯威德是邻近大草原市、菲利普·J·柯里恐龙博物馆(Philip J Currie Dinosaur Museum)的收藏经理,厚鼻龙与埃德蒙顿龙化石的清理与研究工作均在此地进行。他目前正研究一具巨大的厚鼻龙头骨,长约1.5公尺,昵称为“大山姆”(Big Sam)。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杰克森·斯威德(Jackson Sweder)致力于研究“大山姆”(Big Sam),寻找有关古老世界的线索
斯威德指着头盾顶端原本应有三根角的位置,但中间那根缺失了。“所有保存较完整的头骨,在那个位置都有一根尖角,”他说,“但那个如独角兽般的小尖角,似乎没有了。”
多年来在这处非凡遗址工作,这个博物馆团队已收集了约8,000块恐龙骨骼。实验室摆满了化石,当中包括厚鼻龙的各种呎寸的骨头,从幼年到成年,应有尽有。
拥有如此多动物的样本,让研究人员能深入了解恐龙的生物学,包括物种的成长过程与族群结构。他们也能观察个体差异,了解某些厚鼻龙如何在族群中脱颖而出——“大山姆”缺少的那根角,或许正是一个例子。
突如其来的灾难

图像来源,WALKING WITH DINOSAURS/BBC STUDIOS,这群恐龙很可能在一场天灾中被消灭了
博物馆与两处遗址的详细研究,正协助团队解答一个关键问题:为何在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会有如此大量的动物在同一时间死亡?
班福斯表示:“我们相信,这是一群在季节性迁徙中的恐龙族群,途中遭遇某种灾难性事件,导致整个族群——或至少大部分个体——瞬间被一扫而空。”
所有证据都指向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可能是一场山区暴风雨引发的山洪,洪水汹涌而下,连根拔起树木、搬动巨石。
班福斯指出,厚鼻龙根本无法逃生:“牠们族群庞大,无法快速移动,而且头重脚轻,加上不太擅长游泳。”
现场发现的岩石中,保留了洪水湍流所形成的沉积旋涡痕迹。石头中的波浪见证灾难被凝结的瞬间。

图像来源,KEVIN CHURCH/BBC NEWS,在小溪里发现的一块岩石上,可以看到波浪
但这个恐龙的梦魇之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却是个美梦。
“我们知道,每次来这里,我们百分之百肯定能找到骨头。而且每年我们对这个物种都会有新的发现,”班福斯说。
“这就是我们不断回来的原因,因为我们仍在寻找新事物。”
当团队收拾好工具,准备改天再来时,他们知道前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所揭示的,不过是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史前秘密正等待被揭晓。

图像来源,WALKING WITH DINOSAURS/BBC STUDIOS,如这张电脑图像所示,在灾难发生之前,厚鼻龙被认为正在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