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研究发现 当你开始这样睡觉 说明是真的老了

京港台:2025-7-6 11:59| 来源:大众日报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研究发现 当你开始这样睡觉 说明是真的老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清晨的微光中,许多老人早已起身,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一天。而年轻人还沉浸在梦乡中,享受着赖床的惬意。你是否好奇,为什么父母辈的人总是那么早就困了、而又那么早醒来,并且很难再回到床上继续睡个回笼觉?

  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更有活力,而是一场悄然发生的生物节律变革在背后推动着这一切。

  这项题为“The Use of Retinoi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s: An Updated Review”的研究就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即调节昼夜节律的内在机制,逐渐发生变化。

  位于脑部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作为这场节律指挥的核心,通过控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和体温波动,决定着我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年轻人平均拥有约24.2小时的昼夜节律周期,而老年人虽然周期长度未明显缩短,但节律相位明显提前。

  换句话说,老年人的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轻人提前1到2小时,体温最低点也提前,这让他们即使按年轻时的作息时间上床,也会更早感到困倦并入睡。

  为何生物钟会提前?

  这主要与眼睛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

  60岁以上的人群,晶状体的透光率下降约30%,尤其是调节生物钟的关键蓝光损失高达80%。

  这相当于眼睛被戴上了一副“黄色滤镜”,大大削弱了光线传递给视交叉上核的强度。

  同时,视交叉上核本身也在衰老中功能减退,神经元同步性降低,神经肽分泌减少,犹如一支失去指挥的乐团,昼夜节律的节奏变得紊乱且幅度减弱。

  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老年人的睡眠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深度睡眠,也称慢波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记忆巩固的重要阶段。

  年轻人每晚约有20%的深度睡眠,而60岁以上老人则不足5%,慢波活动减少一半以上,导致睡眠的恢复功能大打折扣,白天更易感疲劳。

  此外,老年人的睡眠更加碎片化,夜间醒来的次数翻倍,从年轻时的1-2次增加到5-7次,且醒来后难以快速入睡。

  即使在光照和作息条件稳定的环境中,老年人的觉醒时间也比年轻人多出40%,这直接关联于生物钟功能的减退。

  更有趣的是,老年人的睡眠阶段也发生了前移。

  虽然快速眼动睡眠(梦境阶段)的总量变化不大,但其时间提前,导致许多老人凌晨即进入多梦状态,醒来时往往感到精神恍惚,甚至误以为“天还没亮就做梦醒了”。

  这么看来,这场关于睡眠的“时光交响曲”,不仅仅是生物钟和光感受器的变化,更是身体整体衰老的缩影。

  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照顾家中长辈,调整作息和环境光线,从而缓解他们的睡眠困扰。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父母早早入睡并在清晨醒来时,多一些理解与关怀,因为那是身体与时间的微妙对话,也是生命韵律的完美体现。

  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问题?

  虽然睡眠问题的出现是岁月不可避免会带来的,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固定起床时间

  即使夜间失眠,也坚持同一时间起床

  建议周末与工作日保持相同作息,防止因延迟起床打破积累的睡眠节律。当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后,到固定时段自然会产生困意,逐步重建健康的睡眠驱动力。

  日间适量活动

  下午 3~5 点进行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使夜间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时长增加 15%。运动时核心体温升高会形成体温波动曲线,运动后体温下降过程恰好与入睡时的生理降温需求吻合,产生天然的促眠效应。

  同时,运动加速的代谢过程会促进腺苷等睡眠因子积累,但需注意避免在睡前 3 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防止交感神经兴奋影响入睡。

  限制白天小睡

  将午睡控制在 20 分钟以内可有效激活大脑额叶皮层,提升午后警觉度而不干扰夜间睡眠结构。这种"充电式小睡"主要停留在浅睡眠阶段,避免进入深度睡眠周期后被强行唤醒导致的睡眠惰性。

  下午 3 点后应严格避免补觉,因这个时段产生的睡意是夜间睡眠需求的重要信号,白天过度补眠会削弱夜间睡眠压力,造成"越睡越累"的恶性循环。

  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好睡眠。下次爸爸妈妈困的时候,记得把灯关掉,电视声音调小一点哦。

  资料来源:国际科学、科普中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1 04: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