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揭美国武器稀土用量 原来中国制裁这么有用

京港台:2025-7-30 01:39| 来源:军武次位面 | 评论( 27 )  | 我来说几句


揭美国武器稀土用量 原来中国制裁这么有用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一份市场调研机构的内部资料被曝光,详细披露了美军主要武器系统对稀土元素的惊人依赖程度。这份资料显示,美国的王牌武器装备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超外界想象,而中国自今年4月开始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正在对美国军工产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美国三大核心军事装备的稀土消耗量令人咋舌。每架F-35“闪电II”隐身战斗机需要消耗约417公斤稀土元素,这些稀土主要用于飞机的雷达系统、激光制导装置、先进航电设备以及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涂层。而在海军装备方面,每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需要约2359公斤稀土金属,主要应用于舰载雷达系统、导弹制导装置和推进系统的永磁电机。最为惊人的是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每艘潜艇竟需要消耗约4173公斤稀土金属,这些稀土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声呐系统、导航设备、核反应堆控制系统以及各类精密仪器。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稀土元素在现代军事装备中的核心作用。钕、镨、镝、铽、钐等稀土元素在美军武器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钕和镨主要用于制造高性能永磁体,这些永磁体是制导系统、雷达天线转动装置以及各类精密电机的核心组件。镝元素则主要用于提高永磁体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对于战斗机发动机和导弹推进系统至关重要。铽元素在激光器和光学设备中不可或缺,直接关系到激光制导武器和夜视系统的性能。钐则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中,用于提升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稀土元素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因为它们虽然用量不大,但却是现代高科技武器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在军事应用中,稀土元素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激光器、雷达系统、精确制导、夜视设备、通信系统等关键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没有稀土元素,美军引以为傲的精确打击能力、隐身技术和先进电子战能力都将大打折扣。据统计,美军87%的武器系统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中国管制的稀土元素。

  面对这种严重依赖,中国自2025年4月开始对钐、镝、铽等7种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措施的威力很快显现,美国军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由于这些中重稀土元素正是美军高端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而美国本土企业的稀土分离纯度仅能达到60%,远低于军工级所需的99.99%纯度要求,相关技术几乎完全被中国企业垄断。这意味着美国军工企业不仅在原材料供应上受制于人,在技术层面也严重依赖中国。

  

  当前形势下,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稀土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规避中国的出口管制,包括通过第三国转运、虚假贸易等方式获取中国稀土。去年就曾发生过3834吨稀土通过某些国家偷运至美国的事件。这种走私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的正当权益,也削弱了出口管制措施的有效性。因此,中国应当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管体系,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稀土走私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正在通过回收利用、寻找替代供应商、发展第三国贸易等方式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这些努力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现状。美国的稀土回收技术仍不成熟,回收成本居高不下。而其他国家的稀土供应能力有限,且在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方面远不如中国。更重要的是,即便美国能够找到替代供应源,其获取成本也将大幅上升,这将直接推高美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一方面,它大幅提高了美国获取关键稀土元素的成本和难度,迫使美国军工企业重新评估生产计划和技术路线。另一方面,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美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度,因为缺乏足够的高纯度稀土材料,许多关键技术验证和小批量试制工作都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稀土之争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竞争的深层次问题。中国掌握着全球约80%的稀土生产能力和几乎全部的高纯度稀土加工技术,这是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形成的巨大优势。美国想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仅需要巨额投资重建产业链,更需要在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这绝非易事。

  

  目前看来,中国的稀土制裁措施已经开始在美国军工产业中产生连锁反应。不少美国军工企业被迫调整生产计划,一些新项目的推进速度明显放缓。虽然美国政府正在加大投入试图解决稀土供应问题,但在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优势仍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工具。这场稀土之争,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深刻和持久。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30 11:3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