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曾国藩为了戒色,想了一个笨办法,可现在的人...

京港台:2025-8-2 09:44| 来源:快乐的苹果说历史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曾国藩为了戒色,想了一个笨办法,可现在的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四大名臣之一,也有过一段年轻气盛的岁月。年轻的他,曾被视为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一度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如果他当时继续这种生活方式,恐怕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成就。那么,是什么让曾国藩抑制了自己内心的欲望?他又用了什么方法,使得别人难以模仿呢?

  

  曾国藩的家庭并不富裕。在清朝末期,家里既没有钱财,也没有背景,对于贫寒之人而言,想要在社会中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曾国藩的成功之路,显得尤为励志。像他这样来自寒门的学子,根本不算少数,几乎可以说是成群结队。在当时的社会里,读书被视作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式,唯有通过科举成为官员,才能真正为家族争光、荣耀门楣。然而,读书对于贫苦家庭的百姓来说,远非易事。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家庭,若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读书,显然不现实,甚至会面临饿肚子的问题。

  

  曾国藩的家庭虽然也是靠务农为生,但家里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信念。曾国藩的爷爷,是他求学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尽管曾老爷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甚至连几个大字都不识,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加明白知识的价值。年轻时,曾老爷子因为不识字,家中的房产和地契问题让他们家族一度破产。而曾老爷子深知,若没有文化,家族的根基难以维系,于是他更加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致力于将家族的命运从困境中救出来。

  

  虽然曾老爷子未能通过文化成就积累财富,但他努力恢复曾家的经济状况,并成功让曾家重回正轨。曾老爷子深知,教育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从不轻视儿孙们的求学。尽管曾国藩的父亲成绩平平,最多也就是一名秀才,但曾国藩的父亲依然尽力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最终,曾国藩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五岁时,曾国藩的父亲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六岁时,曾国藩便进入了自家的私塾。到了十五岁,曾国藩参加了童试并顺利中榜。七年后,他考取了秀才。这一成绩并不算特别突出,二十多岁才考中秀才的,算不上什么出众之人。但曾国藩的学习之路并未就此止步。他不仅成为了秀才,还在岳麓书院深造,并最终在当年考取了举人。这一成就令曾老爷子无比喜悦。

  

  在成功获得举人身份后,曾国藩便前往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然而,在这段求学之旅中,曾国藩却陷入了婚后生活的困扰。他与青梅竹马的欧阳氏结婚,虽然两人年龄相差五岁,但曾国藩和欧阳氏曾有过承诺,等他考取举人后便迎娶她为妻。这段感情在当时可谓少见,但曾国藩也未辜负诺言。婚后,带着妻子前往北京,准备继续参加会试。

  

  然而,曾国藩的学习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离开了父亲和爷爷的监督,他在京城的日子变得有些懒散,时常沉溺于夫妻生活的甜蜜中。尽管没有现代的娱乐设施,曾国藩却有娇妻陪伴,便不再以学业为重。很快,这种懒散的生活导致了他在第一次会试中未能成功。消息传回家中,曾国藩的家人如遭雷击。经历了这次失败后,曾国藩决定从根本上改正自己的态度,专心一心考取进士。

  

  为了避免妻子的干扰,他将刚出生的妻子和儿子送回老家,自己则留在北京。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陪伴妻子,而是家里的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为了节省开销,尤其是房租,他决定将妻子送走。北京有专门的会馆供考生住宿,这些会馆不收费,但规定只能接待学子一人。因此,他只能做出这个决定。

  

  然而,曾国藩没有预料到的是,妻子离开后,他竟然感到了极度的孤独。为了打发寂寞,他开始频繁光顾京城的八大胡同,并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渐渐地,曾国藩陷入了对她的迷恋,每周都会去看她。这种沉迷使得曾国藩再次荒废了学业,最终生了一场大病。病痛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在会馆里躺了三个月,虽然有人照顾他,但这些人对他并不友善。

  

  最终,曾国藩意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不对,开始反思并做出改变。他决定戒色禁欲,专心读书。第一个方法是转移注意力,通过下棋、练习书法和绘画来消磨时光,尽量避免再陷入不良嗜好。第二个方法,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写日记。每当自己心情烦躁或感到迷茫时,曾国藩便在日记本上痛骂自己,直到冷静下来为止。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笨拙而费时,但却奏效了。

  

  通过不断地自我鞭策,曾国藩逐渐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并专心于学业。最终,他在三年后的会试中成功中榜,并获得了朝廷的赏识,踏上了仕途。这一切,正是他靠着自己“笨”而有效的办法,逐渐战胜了内心的诱惑,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 12: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