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要造300米高金属巨牛 干翻埃菲尔铁塔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如果你觉得内卷只存在于职场,那你太小看旅游业了。
在全球旅游市场,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就像班里总考第一和总考第二的同桌。第一名法国,笑得比蒙娜丽莎还自信;第二名西班牙,咬着牙盯着分数差距:
法国每年接待9000万游客/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钱多到可以用鹅肝抹面包。
而西班牙,每年接待8500万游客,世界第二,但这500万人差距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不吐不快。
法国的优势是什么?除了葡萄酒、艺术馆和浪漫滤镜,还有一个杀手锏:
埃菲尔铁塔。
它年吸引630万游客,光门票收入就能达到1亿欧元。它不仅是巴黎的标志,更是“欧洲之旅”的代名词——旅行社广告里,铁塔几乎和机票绑定销售。

西班牙也不甘示弱。马拉加的阳光海滩、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马德里的皇宫、伊比萨岛的派对,样样拿得出手。但在旅游符号的国际知名度上,总差那么一口气。
于是,有人一拍桌子:
“法国人有铁塔,我们要造一个比它更牛的!”
于是——一个“牛到天际”的计划诞生了。

这个计划名字听上去很热血,叫做El Toro de España,西班牙之牛。
但内容听起来更像是“建筑师喝了三杯桑格利亚之后的草图”:
已知埃菲尔铁塔312米(含天线),而这只巨牛300米起步,牛角部分可额外“长高”以超越铁塔,换句话说,法西旅游地标大战将从“高度”打到“牛角尖”。
材质上来说,巨牛将采用全金属骨架,外壳可镶嵌灯光系统,夜晚能变成一只发光的巨兽,且外形写实到游客能看到鼻孔,夸张到飞机飞过都会拍照。
至于功能分区,那可比铁塔牛太多了:
牛角观景台:全景视野,晴天能看到几十公里外的海岸线,游客可以在角上俯瞰全城,顺便感受风吹到眼泪横飞的体验。
牛眼餐厅:旋转全景餐厅,边吃海鲜饭边俯视“脚下苍生”。
牛身展厅:内部可能放博物馆、艺术展、斗牛文化中心,展示西班牙艺术、历史和斗牛文化,顺便卖周边。
牛腿商业区:塞满商场、餐厅、咖啡馆、甚至主题乐园,一站式“逛吃拍”。

简单来说,就是一头集观光、购物、吃饭、拍照于一体的“西班牙版变形金刚”。
虽然没有正式预算,但按埃菲尔铁塔的数据推算,巨牛如果每年接待600万游客,门票(假设20欧元)就能带来1.2亿欧元收入。
加上餐饮、购物、纪念品等消费,这头牛可能一年就能“吃”下一个中型城市的 GDP。
概念出炉了,问题也来了——谁敢接盘?
马德里政府第一个摇头:“太大、太贵、太争议。这东西放哪儿都挡天线。”
于是,项目组转向了其他候选地:
比如,卡斯蒂利亚-莱昂(Castilla y León),这里地广人稀,有空地容纳巨牛;
比如,卡斯蒂利亚-拉曼恰(Castilla-La Mancha),这地旅游资源丰富,靠近首都,方便引流。
再比如,埃尔莫拉尔(El Molar),一个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却有大片山地草原。
如果最终选在小镇,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在乡间草原上造一头比山还高的牛。游客可能会在几十公里外就看到它的牛角,提前打开相机。

其实,西班牙有很多文化符号:弗拉门戈、海鲜饭、阳光沙滩……为什么偏偏选牛呢?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斗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很高。虽然有争议,但外国人一提西班牙,就会想到斗牛士和牛角。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甚至更早的伊比利亚部落祭祀,它代表着力量、荣誉、挑战生死的勇气。
2013 年,西班牙政府还把斗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其次,也算是遵循了纪念品的的商业逻辑。
去西班牙旅游,很多人都会买个小金属牛或瓷牛回去。它们便宜、耐放,还容易在朋友面前炫耀“我去过西班牙”。
既然游客喜欢牛模型,那干脆给你一个真人比例的——还是300米高的那种。
还有,牛在西班牙文化里不仅是斗牛,也是农业、丰收、力量的象征。用它做地标,有一定的文化根基。
最后,“牛”这个字,翻译全球通用,英语“bull”、法语“taureau”,一听就有劲头感,比造一棵300米的橄榄树更带劲。
但问题是——
77%的西班牙人其实反感斗牛,主要因为动物保护意识增强和现代审美变化。把一个争议文化做成国门级地标,这就像美国建一座300米高的汉堡雕像:国际游客笑得开心,本地人可能吵翻天。

关于造牛这一提议,旅游业人士和投资方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旅游经济能大幅增长,能带动就业,从建筑到运营都是长期收益,且全球曝光度暴涨,西班牙能在社交网络刷屏。
而艺术界、环保派、反斗牛派就在吐槽,认为文化争议大,可能引发国内外批评,环境影响和景观破坏也不可忽视。
艺术评论家Fernando Castro Florez直接开火:
“这是一个‘巨型白痴’计划。如果真要做地标,不如造一口300米的海鲜饭锅,或者一壶桑格利亚。”

说到这,必须要提一句,很多人可能忘了,埃菲尔铁塔当年也被法国人骂惨了。
1887年,埃菲尔铁塔计划公布时,法国文化界的反应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丢人现眼。
莫泊桑、亚历山大·仲马之子、建筑师加尼叶等艺术大佬联名在报纸上 反对,称铁塔为“丑陋的铁棍”“巴黎的耻辱”。
结果呢?铁塔不仅成了巴黎的标志,还成了世界旅游冠军,每年带来巨额经济收益。
同理,世界上的很多地标都有着类似的故事。
悉尼歌剧院建造时预算超支十几倍,被骂“白象工程”,如今是澳大利亚的文化符号。
伦敦眼刚建时被嫌破坏天际线,现在是英国最赚钱的景点之一。
这说明——今天被骂的项目,未必不能成功。也许几十年后,我们会在巨牛的牛角上自拍,并发朋友圈配文:“西班牙,哞!”

其实,西班牙的想法其实很朴素:
“我们已经有好天气、好美食、好海滩,只差一个在全世界社交媒体刷屏的符号。”
但符号的力量,不止在于高度,还在于情绪共鸣。
埃菲尔铁塔受欢迎,是因为它浪漫。自由女神受欢迎,是因为它象征欢迎和自由。
那300米的金属牛呢?它能让人感到热情、力量,还是仅仅变成一个段子?

没人知道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它真建起来,第一批冲上去拍照的,一定是全世界的段子手和表情包制造机。
到那时,西班牙可能真的会在游客数上干翻法国。
只是,法国人可能会淡定地说:
“没关系,我们还有羊角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