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没一句辱骂,第一代检察人用铁证让日战犯痛哭认罪

京港台:2025-8-15 10:06| 来源:方圆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没一句辱骂,第一代检察人用铁证让日战犯痛哭认罪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检察人,96岁高龄的秦耀东老先生目前在辽宁省盘锦市一处安静的小区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今年7月,《方圆》记者走进秦耀东家中。室内陈设简朴,却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客厅墙上悬挂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书法作品,与阳台上生机盎然的绿植相映成趣,恰如他的一生写照——在历史沧桑中坚守本色,精神历久弥新。

  

  1956年6月21日,宣布第一批免予起诉的日本(专题)战犯名单后,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谭政文与最高检东北工作团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井助国、谭政文、冯荣昌;后排左起:谢百川、徐永德、陈式琴、秦耀东、常淑慧(女)。(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秦耀东至今珍藏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他各个时期的成长历程。其中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看这张,”秦耀东缓缓指向照片介绍道,“这是1956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宣布第一批免予起诉的日本战犯名单后,时任最高检副检察长的谭政文同志与最高检东北工作团部分工作人员的合影。第一排是井助国、谭政文、冯荣昌。我在第二排右边的第二个。”照片中,后排右侧并肩站着的两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正是秦耀东和陈式琴。

  时光荏苒,69年过去,照片中的大多数人已离世,这两位青年成了珍贵的历史见证者,共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情记不清,但有些人、有些事,却是刻在骨子里了……”秦耀东向记者回忆起那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历程,思绪慢慢展开。

  

  96岁的秦耀东是新中国第一代检察官。

  

  贫苦农家走出的新中国检察官

  1929年12月,秦耀东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长喜”,寓意吉祥。尽管家境贫寒,但父亲坚持让他读书,希望他改变命运。10岁那年,长喜终于走进学堂,老师为他取名“秦耀东”。

  凭借勤奋,秦耀东一路读到初中,成为当地少有的文化人。辍学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员,后来甚至兼任校长。1948年,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黑龙江的共产党工作仍处于半公开状态。由于表现突出,土改工作队于长江同志介绍秦耀东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1948年12月,秦耀东成为一名公安助理。一年后,区政府派他到东北公安干校学习一年。

  “1950年夏末,公安干校的学习马上要结束了,领导说在培训的600多人中留下60人在东北公安部工作。在学习培训中,我的表现很突出,按常理应该被留下来。可是随着一批一批名单的公布,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心情也一天天低落。”秦耀东回忆说,“直到最后一批名单公布了,上面只有5个人的名字,也包括我。领导宣布这5个人因表现优异被分派到刚刚成立的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分署工作。”

  从那一刻起,秦耀东从公安干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检察干警。1950年至1953年,他跟随老红军龙虎参与组建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分署刑事检察处,指导东北各省检察工作,巡查镇压反革命运动,为新生政权保驾护航。1953年,东北分署撤销,他调到鞍山市检察署,继续在检察战线奋斗。

  其间,1950年7月19日,绥芬河火车站见证了一次历史性交接。根据《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及相关国际法规,苏联政府向中国正式移交了被苏军俘获的969名日本战犯。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侵略者被关押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

  

  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1953年冬,一道紧急调令改变了秦耀东的人生轨迹。最高人民检察署(1954年9月更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征调优秀检察干警赴京学习。新婚不久的秦耀东毅然暂别妻子,踏上进京之路。3个月后,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降临——中央决定对在押的1000多名日本战犯进行审讯和起诉。

  “这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可以代表亿万中国人审讯日本战犯的罪行,怎能不让人激动又自豪?”时隔70余年,秦耀东向记者回忆起当年仍心潮澎湃,“可面对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务,压力又像无尽的海浪一样冲刷着我的心。”

  “侦讯工作面临两大难关:一是手头掌握的证据少;二是这些日本战犯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思想毒害,顽固不化。”秦耀东说,1954年至1956年,他作为小组的审讯员,带着一个翻译和一个书记员负责4名战犯的侦讯工作,其中包括日本陆军第59师团第54旅团少将旅团长、济南防卫司令官长岛勤。当审讯人员要求战犯如实交代罪行时,这个罪行累累的侵略者竟多次以傲慢的姿态宣称:“我们来中国不是侵略,是为中国建设而来的。”

  不仅如此,战犯内部还结成对抗联盟,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侦讯一度陷入僵局。更严峻的是,苏联移交战犯时提供的材料仅有两页写着姓名、年龄和籍贯的稿纸。“面对他们的狡辩,我知道,只有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才能让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低头认罪。”秦耀东说,面对证据严重缺失的困境,他们奔赴山东、河北等地,在日军曾肆虐的土地上寻找幸存者和证据。

  一场规模空前的证据搜集行动在全国展开。“东北工作团从全国抽调200多人,展开大规模调查取证。从战犯任职地点的档案到伪满报纸,从战犯同僚的供词到战犯亲友的走访,我们常常为了到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而远赴千里。”参与侦讯的东北工作团检察员郭春来当时负责伪满系统的调查取证,他和同事翻遍了从东北各地调取的行政文书、会议记录和决策记录等,最后从种类庞杂的材料中查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如当时会议的参与者、命令的下达者、被逮捕者、命令执行者,甚至是日本战犯亲笔签署的命令等,并都形成了文字记录。

  “从东北各地调取的罪证材料非常多,种类庞杂。最后我们住的房间都装不下了,只好在外面搭起帆布帐篷放材料。”秦耀东回忆道,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审讯组发现了关键证据:日伪时期的会议记录、行政文书、命令文件,清晰记录着战犯的罪行。当长岛勤看到自己亲笔签署的作战命令时,心理防线终于崩溃。

  

  在铁证面前低头认罪

  秦耀东至今记得,长岛勤的笔供长达29页,最后一页有他的亲笔签名和手印。长岛勤在供述中承认:1942年4月至1945年7月,指挥15次作战,杀害抗日军人1660名、平民970名;烧毁民房2220间,逮捕抗日军民1220人;掠夺粮食6000吨,强征劳工12万人;采用刺杀、斩杀、斩首、烧杀、瓦斯杀等极端残忍手段虐杀俘虏。在铁证面前,战犯们终于低下了头,顽抗态度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仍对部分证据进行了反驳。为了确保侦讯工作万无一失,工作团又进行了多次的证据复查工作。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使战犯认识到,所谓的建设是为了满足日本侵略的需要,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财产损失。

  秦耀东回忆,每一项犯罪事实必须有五方面佐证:审讯笔录、战犯自述材料、证人证言、档案材料、同案犯检举。形成的卷宗“每个至少有一尺厚”,经上级批准后交给战犯本人逐页签字确认。“日本战犯都看得很认真,一页一页地签字,心服口服外带佩服。”秦耀东说。这些曾任意凌辱中国人的战犯没想到中国检察官对他们没有一句辱骂,更无任何刑讯。

  

  河北省遵化县东新庄受害农民张作新出庭控诉铃木启久罪行。(此照片展览于抚顺战犯管理所陈列馆)

  1956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开庭审理铃木启久、长岛勤等8名日本战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日本侵华战犯进行的大规模审判,也是中国人民在司法领域对侵略者的一次正义清算。当法庭调查铃木启久在河北滦县潘家戴庄村屠杀1280名村民的罪行时,44岁的幸存者周树恩出庭作证。他解开衣服露出遍体伤痕,控诉日军用活埋、刺杀等野蛮手段杀害全村百姓的暴行。铃木启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哭认罪:“这完全是事实,我诚恳地谢罪!”

  长岛勤的笔供在法庭上被一一呈现。面对如山的铁证,这个曾嚣张跋扈的日军少将当庭忏悔:“我的罪行实在是无比凶恶和残暴,它是已经写在历史上无可否认的事实。”最终,长岛勤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铃木启久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

  69年后,当秦耀东再次看到《方圆》记者带来的东北工作团老照片,提到长岛勤罪行时,他依然难掩激动:“能参与日本战犯的审讯工作,我非常荣幸,我觉得我为中国人民伸张了正义!”

  

  为中国人民伸张了正义

  走入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记者仿佛能感受到1956年那场正义审判的庄严肃穆。逼真的蜡像场景重现了36名日本战犯低头认罪的历史瞬间,连审判长席、检察员席、被告人席的细节都1:1复原。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是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展现中国人民维护和平、捍卫民族尊严的真实缩影。“沈阳审判是新中国第一次独立主持的国际战犯审判,完全依据法律程序,未施加任何酷刑或辱骂。许多战犯在法庭上面对幸存者的控诉时,当庭下跪痛哭。”秦耀东感慨地说,这场审判不仅惩处了战争罪犯,更以法律形式将日本侵华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日战犯审判结束后,秦耀东的检察生涯翻开新篇章。他先后担任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检察院检察长、盘锦地区检察干部。1981年秋,52岁的他本计划着退休生活,但组织交给他筹建辽河油田检察机关的重任。筹备组人手短缺,年龄参差不齐,一切从零开始。他负责批地皮、建办公楼、遴选干部,跑遍市场选购建材,精打细算,连院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是他反复挑选的。更艰巨的是培训检察人才,他从油田遴选100多名干部,送至鞍山市检察院学习培训整整一年,才有了院里第一批检察干警。1984年,辽宁省检察院辽河油田分院正式挂牌,秦耀东成为首任检察长。1985年盘锦建市,秦耀东又兼任盘锦市检察院检察长,经过三年“孵化”,1988年两家检察院顺利分设独立。

  1989年,年满60岁的秦耀东该退休了,但因工作需要,他无条件延迟退休至1993年。45年检察生涯中,他参与了三院四地检察机关的组建,两次获得最高检荣誉奖章。2019年4月,辽宁省检察院辽河分院迎来一位特殊讲师。90岁高龄的秦耀东以“70载党龄老检察长”身份,为年轻干警讲述检察初心。他展示了一份珍藏的剪报——2014年7月8日的《辽沈晚报》,刊载着中央档案馆解密的长岛勤罪行档案。“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4名战犯的姓名职务。” 秦耀东声音哽咽,“能参与审讯工作,我为中国人民伸张了正义!”

  回顾96载人生,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检察官的总结朴实而深刻:“我这一生很幸运,中学肄业后遇到共产党,走上检察道路。虽然中间有曲折,但我代表中国人民伸张了正义,我的一生是光荣的!”秦耀东说,我们与日本战犯的较量,是法律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检察人,他以坚定信念、严谨作风和无私奉献,为正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介绍

  秦耀东,1929年生于黑龙江,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东北分署助检员、检察员,1954年2月被抽调参加最高人民检察署(1954年9月更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东北工作团,负责审讯日本战犯,1970年11月被抽调到辽宁辽河油田公安处。1981年8月,开始筹建辽河油田检察机关,历任辽宁省检察院辽河油田分院(辽河分院前身)副检察长(主持工作)、盘锦市检察院检察长、辽河油田分院检察长,1993年1月离休。1988年和1991年两次获得最高检荣誉奖章。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15 12: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