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孩子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感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某位作家说过:“一个能理解父母情绪的孩子,往往也能理解世界。”
人类,在幼年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保命”与“求存”。
进化赋予儿童强烈的内在指向——首先感知自己的需求(饥饿、恐惧、好奇),而非他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7 岁前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孩子的注意力天生“向内旋涡”,直到大脑前额叶逐渐成熟,才能把感受的探针伸向外部。
1
很多读者都曾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是不会考虑我们的感受?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很多时候被我们误解了。
很多人觉得孩子不体谅自己、不懂事,常常带着委屈地问:“我这么辛苦,他们为什么从来都不懂?”
但实际上,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这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每个孩子最开始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上个星期,我看了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这本书里特别讲过这点。
他说孩子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情绪能力都是逐步发展的,最初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玩“躲猫猫”,孩子以为闭上眼睛,别人也看不见自己了。
这种状态不是孩子自私,而是真的只能想到自己的视角,看不到别人眼里的世界。
我觉得这个视角非常关键。
当你感到委屈或难过时,往往是因为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认知局限,误解了孩子的本意。
孩子不是故意不体谅父母,而是根本还没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
2
其实,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里天然的不平衡。
父母掌握着家里的规则和权威,孩子通常是听命的一方。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家里的“大人物”,是规则的制定者。
我们总希望孩子听话,表现好,考出好成绩,但很少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情绪。
我们生气时常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每天都要累死了!”
这种表达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又错了、又惹父母不开心了,却并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父母心里到底在经历什么。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过:真正好的沟通,不是用责备、指责或者抱怨让对方产生内疚,而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这一点对亲子沟通尤其重要。
当你心累了,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真的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当孩子做了让你伤心的事情,可以坦诚地表达:“你刚才这样说话,让我感觉很难过。”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你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被动地猜测或承受情绪压力。
现实生活里,很多读者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总想着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强大、无所不能的一面。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觉得爸爸妈妈是坚强的,是不用被照顾和理解的。
这种情况下,孩子当然不会去主动体察你的情绪变化,更不会想到你也有自己的难处。
3
所以,想让孩子去考虑我们的感受,第一步要做的是我们先学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是我们很欠缺的,从上一辈的上辈都是这样。
As parents, we must first be vulnerable, so that children learn what strength truly means.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需要向孩子展现脆弱的一面,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强大是什么。)
这句话的深刻之处在于,我们对孩子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是自身永远的坚强和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敢于真实地展现自己柔弱、不完美的一面。
当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挣扎与脆弱,孩子才会理解,人本就是不完美的,坚强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即使感到脆弱也敢于表达、勇于面对。
这种认知能够真正塑造孩子未来面对困难的能力与态度。
只有当你愿意把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示给孩子时,孩子才会慢慢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会难过、失落、疲惫,原来爸爸妈妈也需要被关心、被照顾。
这时候,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去理解、照顾父母的感受。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孩子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还不懂。
帮助他们懂得这一点,不是靠讲大道理,也不是靠批评和指责,而是父母主动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走进去看看。
孩子都是这样一点点长大的,他们需要有人带着他们迈过认知上的这一步,需要家长耐心地陪他们走出那个“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看到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写在最后
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变得懂事的,而是一步步学着去看见别人,去理解别人。
这一步,需要我们先跨出去。

孩子天生敏感的是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而不是我们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