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股权模式"试水:美国要走向"准社会主义"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白宫“股权模式”试水:美国要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吗?
导语
8月25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可能会借鉴对英特尔的股权投资模式,未来入股更多企业,甚至不限于半导体行业。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与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显示美国政府正在探索新的产业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正走向某种“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是“准社会主义”。
一、事件回顾:英特尔成了“试点案例”
英特尔在今年获得了一笔约 90 亿美元的资金,这原本是 2022 年《芯片法案》(CHIPS Act)所承诺的半导体补贴的一部分。但与传统的“直接补贴”不同,这笔资金将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注入公司。
哈塞特在采访中强调:
这笔投资不会赋予政府投票权,也不会让政府直接参与公司经营。
政府的逻辑是“过去联邦资金拨付太快,但纳税人没有得到回报”,因此通过股权方式至少能获得未来分红或资本收益。
他称英特尔是“非常特殊的个案”,但同时暗示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交易,且不局限于半导体行业。
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正在尝试一种“股权化的补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拨款或税收优惠存在明显不同。
二、政策逻辑:为什么要用“股权”代替补贴?
从政府角度来看,这种转变背后有三大逻辑:
纳税人回报的正当性
过去数十年,美国政府在危机时刻经常大规模救助企业,例如 2008 年的银行业救助、2020 年疫情时期的航空业纾困。但这些资金大多是直接拨款或低息贷款,纳税人几乎没有长期收益。股权投资则可以在企业盈利或股价上涨时,让国家财政受益。
产业政策的延续性
《芯片法案》本身就是美国近年来少见的大规模产业政策工具。补贴半导体是为了重建美国的制造能力、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如果股权投资成为模式,未来可能扩展到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战略行业。
财政与政治的双重考量
当前美国财政赤字高企、选举政治压力加大。如果仅仅不断撒钱补贴,容易遭到反对党和民众的批评。将补贴转为股权,既可以宣称“政府不是白白送钱”,也能在舆论上获得“保护纳税人利益”的话语优势。
三、市场与学界的质疑:美国在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吗?
尽管哈塞特强调“不会接管公司”,但市场上立刻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支持者认为:
股权化投资比无偿补贴更合理,既帮助了企业,又有望让纳税人获得回报。
美国在面对中国、欧盟等竞争对手时,必须升级产业政策工具,光靠市场自发机制可能无法确保供应链安全。
这种模式仍然不同于传统“国企控股”,政府既无投票权,也不直接干预经营。
批评者担忧:
一旦政府持股,企业可能在战略决策上更容易受到政治压力。例如,是否迁厂、是否对特定客户供货,可能受到“政治指令”的影响。
这种做法与美国长期奉行的自由市场理念相悖,可能被解读为走向“国家资本主义”。
如果范围扩大,不仅半导体,其他行业也可能寻求“国家股东”的庇护,导致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
有学者更直言:“当政府持有股权并决定投资哪些企业时,本质上已经是产业选择,距离国家资本主义并不远。”
四、历史回顾:美国真的是第一次这样做吗?
实际上,美国政府在历史上多次以股权方式介入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通过TARP(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购买了花旗、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机构的优先股。虽然后来大部分资金回收甚至盈利,但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
2020年疫情救助:虽然以贷款为主,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曾讨论过“股权参与”的可能性,以防航空业彻底倒闭。
冷战时期国防项目:政府直接持有过部分军工企业的股份或提供股权型支持,只是规模较小。
因此,英特尔的案例并非“完全新鲜事物”,但若被制度化、常态化,则意味着美国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转折。
五、国际比较:中国、欧洲与“主权基金模式”
在国际上,国家通过股权投资推动产业并不罕见:
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直接参股芯片企业,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欧洲:法国、德国政府都曾以持股方式支持战略企业,例如法国政府是雷诺汽车的大股东。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如沙特PIF、阿布扎比Mubadala)长期持股全球科技企业。
美国长期批评这种做法“扭曲市场”,但如今自身也开始探索类似路径。这引发外界讽刺:美国会不会正在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六、政治与舆论:从大选到意识形态争论
哈塞特的表态不仅是经济政策,也必然牵动政治神经:
民主党:可能支持这一模式,认为政府投资是推动绿色能源、AI等领域的手段。
共和党:部分人支持保障供应链,但也有人担心这会成为“大政府”的新证明。
舆论层面:有人调侃这是“社会主义化”,但更多人把它看作“国家资本主义”或“产业安全优先”。
在美国自由市场的传统叙事中,“政府持股”曾经是政治禁忌,但在现实竞争压力下,这一底线正在被悄悄突破。
七、未来展望:会走多远?
综合来看,未来有几种可能路径:
点状试验:英特尔属于特殊个案,未来只在极少数战略企业复制。
行业扩散: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领域陆续出现类似案例。
制度化:美国真正建立国家主权基金,以投资者身份参与多个行业。
一旦第三种路径成真,美国将与中国、欧洲的产业政策更趋同质化,“自由市场”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
结语
哈塞特的表态,把美国政府推向了一个敏感议题:当国家开始以股权方式介入企业,美国还是“自由市场的灯塔”吗?
从现实角度看,这更像是美国在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战略务实之举,而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化”。但从象征意义看,它的确标志着美国在产业政策上“越过了一条红线”。
未来,美国会否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会否在更多行业成为“隐形股东”?这不仅是市场关心的问题,也将成为政治辩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