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白宫"股权模式"试水:美国要走向"准社会主义"吗?

京港台:2025-8-25 23:44| 来源:倍可亲综合报道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白宫"股权模式"试水:美国要走向"准社会主义"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白宫“股权模式”试水:美国要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吗?

  导语

  8月25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可能会借鉴对英特尔的股权投资模式,未来入股更多企业,甚至不限于半导体行业。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与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显示美国政府正在探索新的产业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正走向某种“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是“准社会主义”。

  一、事件回顾:英特尔成了“试点案例”

  英特尔在今年获得了一笔约 90 亿美元的资金,这原本是 2022 年《芯片法案》(CHIPS Act)所承诺的半导体补贴的一部分。但与传统的“直接补贴”不同,这笔资金将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注入公司。

  哈塞特在采访中强调:

  这笔投资不会赋予政府投票权,也不会让政府直接参与公司经营。

  政府的逻辑是“过去联邦资金拨付太快,但纳税人没有得到回报”,因此通过股权方式至少能获得未来分红或资本收益。

  他称英特尔是“非常特殊的个案”,但同时暗示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交易,且不局限于半导体行业。

  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正在尝试一种“股权化的补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拨款或税收优惠存在明显不同。

  二、政策逻辑:为什么要用“股权”代替补贴?

  从政府角度来看,这种转变背后有三大逻辑:

  纳税人回报的正当性

  过去数十年,美国政府在危机时刻经常大规模救助企业,例如 2008 年的银行业救助、2020 年疫情时期的航空业纾困。但这些资金大多是直接拨款或低息贷款,纳税人几乎没有长期收益。股权投资则可以在企业盈利或股价上涨时,让国家财政受益。

  产业政策的延续性

  《芯片法案》本身就是美国近年来少见的大规模产业政策工具。补贴半导体是为了重建美国的制造能力、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如果股权投资成为模式,未来可能扩展到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战略行业。

  财政与政治的双重考量

  当前美国财政赤字高企、选举政治压力加大。如果仅仅不断撒钱补贴,容易遭到反对党和民众的批评。将补贴转为股权,既可以宣称“政府不是白白送钱”,也能在舆论上获得“保护纳税人利益”的话语优势。

  三、市场与学界的质疑:美国在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吗?

  尽管哈塞特强调“不会接管公司”,但市场上立刻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支持者认为

  股权化投资比无偿补贴更合理,既帮助了企业,又有望让纳税人获得回报。

  美国在面对中国、欧盟等竞争对手时,必须升级产业政策工具,光靠市场自发机制可能无法确保供应链安全。

  这种模式仍然不同于传统“国企控股”,政府既无投票权,也不直接干预经营。

  批评者担忧

  一旦政府持股,企业可能在战略决策上更容易受到政治压力。例如,是否迁厂、是否对特定客户供货,可能受到“政治指令”的影响。

  这种做法与美国长期奉行的自由市场理念相悖,可能被解读为走向“国家资本主义”。

  如果范围扩大,不仅半导体,其他行业也可能寻求“国家股东”的庇护,导致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

  有学者更直言:“当政府持有股权并决定投资哪些企业时,本质上已经是产业选择,距离国家资本主义并不远。”

  四、历史回顾:美国真的是第一次这样做吗?

  实际上,美国政府在历史上多次以股权方式介入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通过TARP(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购买了花旗、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机构的优先股。虽然后来大部分资金回收甚至盈利,但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

  2020年疫情救助:虽然以贷款为主,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曾讨论过“股权参与”的可能性,以防航空业彻底倒闭。

  冷战时期国防项目:政府直接持有过部分军工企业的股份或提供股权型支持,只是规模较小。

  因此,英特尔的案例并非“完全新鲜事物”,但若被制度化、常态化,则意味着美国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转折。

  五、国际比较:中国、欧洲与“主权基金模式”

  在国际上,国家通过股权投资推动产业并不罕见:

  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直接参股芯片企业,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欧洲法国、德国政府都曾以持股方式支持战略企业,例如法国政府是雷诺汽车的大股东。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如沙特PIF、阿布扎比Mubadala)长期持股全球科技企业。

  美国长期批评这种做法“扭曲市场”,但如今自身也开始探索类似路径。这引发外界讽刺:美国会不会正在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六、政治与舆论:从大选到意识形态争论

  哈塞特的表态不仅是经济政策,也必然牵动政治神经:

  民主党:可能支持这一模式,认为政府投资是推动绿色能源、AI等领域的手段。

  共和党:部分人支持保障供应链,但也有人担心这会成为“大政府”的新证明。

  舆论层面:有人调侃这是“社会主义化”,但更多人把它看作“国家资本主义”或“产业安全优先”。

  在美国自由市场的传统叙事中,“政府持股”曾经是政治禁忌,但在现实竞争压力下,这一底线正在被悄悄突破。

  七、未来展望:会走多远?

  综合来看,未来有几种可能路径:

  点状试验:英特尔属于特殊个案,未来只在极少数战略企业复制。

  行业扩散:新能源、AI、生物科技等领域陆续出现类似案例。

  制度化:美国真正建立国家主权基金,以投资者身份参与多个行业。

  一旦第三种路径成真,美国将与中国、欧洲的产业政策更趋同质化,“自由市场”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

  结语

  哈塞特的表态,把美国政府推向了一个敏感议题:当国家开始以股权方式介入企业,美国还是“自由市场的灯塔”吗?

  从现实角度看,这更像是美国在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战略务实之举,而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化”。但从象征意义看,它的确标志着美国在产业政策上“越过了一条红线”。

  未来,美国会否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会否在更多行业成为“隐形股东”?这不仅是市场关心的问题,也将成为政治辩论的核心。

相关专题:美国,白宫,股市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6 04: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