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码农集体转战中国? 印度网友却这么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中印最新动态!今天中国K类签证(K visa)开始实施。本来只是一个面向海外年轻科技人才的新政策,没想到在印度(专题)网络上直接炸开了锅。印度网友的关注点突然齐齐转向中国。
为什么突然这么火?
这背后当然离不开美国。前脚川普宣布对H-1B签证收取高达10万美元的费用,直接把印度码农的留美梦劈头盖脸砍了一刀。
H-1B本来就竞争激烈,每年几十万人挤破头去抽签,现在还要交一大笔钱,印度网友一边骂娘一边算账,心里那个失落可想而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中国亮出了K签证:不用抽签、不需要雇主担保,申请灵活,还能在科研、教育、创业等多个领域自由发展。
更关键的是,一次能待几年,可以多次往返,听起来简直像是专门为被美国拒之门外的年轻工程师们准备的后备方案。
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美国大幅提高 H-1B 签证费用,导致人才流失,而中国则通过推出 K 签证直接瞄准了全球人才争夺战。
于是,在社交平台上,#Kvisa 和 #H1Bfees 两个话题前后脚登上热搜,评论区瞬间沸腾。
一时间,印度网络上确实热闹非凡,但从媒体报道来看,所谓印度人“大举涌向中国”的前景并不现实。
印度主流媒体普遍认为,虽然中国的新政引发了高度关注,但真正“蜂拥而至”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更合理的预期是:会有一部分STEM背景的印度年轻人转向尝试K签证,申请量可能温和上升,但远不足以构成一股“迁徙潮”。
《印度时报》《The Print》《NDTV》等大媒体都报道了K签证的细节,甚至直接摆出表格,把K签证和H-1B的区别一一对比。
他们的基调很明确:美国收紧,中国趁机抢人。 不过,媒体也没忘记提醒:再怎么开放,中国也不是移民(专题)国家,没有绿卡、语言文化差距大,这些现实问题足以劝退一部分人。
印度网友也承认中国的确提供了工资和岗位上的优势,但也很快指出问题:语言障碍明显,文化差异不小,工作强度可能更大,而且K签证并不通向长期居留,几年之后仍然要重新规划未来。
他们觉得,把中国当成跳板或短期发展地还行,但未必是终极归宿。换句话说,K签证看上去很美,但要不要真走这条路,得仔细掂量。
印度人真来了,中国会不会也遇上美国的老问题?
说实话,印度人在美国的存在感一直很强,但口碑可不全是好的。美国公司里的老员工常常抱怨:
印度人特别会拉帮结派,同乡同学一个接一个被“内推”进来,最后整个部门都变成了“小印度”。
他们对亲戚朋友的照顾也毫不避讳,能把表哥、表妹都安排到同一家公司。
工作上,有些人擅长“抢功劳”,结果最后团队矛盾不断。客户或者同事还吐槽过口音沟通障碍,会议里“鸡同鸭讲”的场面不少见。
这些情况在美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甚至在硅谷论坛和Reddit上都有无数吐槽帖。
不过,想拿到K签证其实也不容易。政策虽好听,但申请条件明确写着:要有STEM相关的教育背景、一定年限的专业经验,还得证明自己有稳定收入和明确的研究或工作方向。
对不少普通申请者来说,门槛并不比美国的H-1B低多少,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换句话说,真能拿到签证的,还是那一批顶尖或至少中上水平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