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断亲礼盒”:被掏空的节日人情

京港台:2025-10-4 11: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我来说几句


“断亲礼盒”:被掏空的节日人情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秋前夕,一款包装酷似某奢侈品牌、内含月饼和红酒的礼盒,因其不足10元的批发价和劣质的口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一些网友讽其为“断亲礼盒”,纷纷晒图辨认、分享哭笑不得的收礼体验。

  假如是我收到这样的“爱马仕同款橙色”包装礼盒,“断亲”倒不至于,心里吐槽是一定的,接着会发愁如何处理——弃之可惜,转送或自留都不大可能。这种廉价劣质却包装精美的礼盒之所以大行其道,凸显了几个相互交织的问题。首先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在人情社会中,礼物的价值往往被视为衡量关系亲疏和尊重程度的标尺,奢华的包装正是为了满足送礼者“花小钱办大事”、维系体面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广阔的下沉市场。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小商户和普通家庭而言,节庆期间繁重的送礼任务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断亲礼盒”以其极高的“性价比”满足了他们完成社交任务的刚需。

  最后,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是其背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隐忧。不足五毛钱成本的月饼和三块钱的勾兑红酒,即便拥有合法的生产许可,其原料品质和生产过程也难免让人疑窦丛生。

  当礼物的价值从情感传递转向形式主义,节庆仪式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这种空心化剥离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诚、关爱与尊重,只剩下缺乏灵魂的仪式躯壳。对于送礼者而言,它构成了双重负担:既要承担寻找“看似体面又足够便宜”的礼品所耗费的心力,又背负着可能被识破的社交风险;对中国传统的节庆礼仪、亲友观念乃至整个送礼文化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断亲礼盒”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消解了“礼”所承载的情感意义,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变得工具化和表面化,亲情与友谊的纯粹性在商业逻辑的侵蚀下变得晦暗不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不乏“礼轻情意重”的佳话。杜甫名篇《客至》中写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意思是友人来访,因为家离集市太远,菜肴很简单,没什么花样。诗人穷困,招待客人的也只是些陈年未经过滤的浊酒。即便如此,杜甫献给友人的“礼物”是他全部的真诚和陪伴,贫困丝毫没有减损自己对友人的敬重与情谊。这说明,中国人理想的礼品交换,从来都不是一场物质竞赛,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和精神互动。它看重信义、关怀和真诚,这些恰恰是“断亲礼盒”这类现象所缺失的灵魂。

  需要承认的是,多数人购买和送出这种礼盒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经过一番计算后,为应对节日送礼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压力所做出的务实之举。这更像是一种“理性欺瞒”。那么,此类产品的流行是否恰恰表明,我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送礼规范,已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可持续的负担?这里并非要指责个体选择——当人情往来的成本高到让真诚都显得“奢侈”时,问题的根源就不再是某个体的道德瑕疵,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面对和调整的文化。

  当产品的包装设计被刻意用来误导消费者,制造远超其实际价值的虚假印象时,仅仅符合最低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恐怕不足以免除生产商的道德与社会责任。目前看来,对这种利用“面子文化”进行精准营销、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行为还缺乏有效规制。总而言之,当连接情感的纽带被物化为一场疲惫的表演,失去的不仅是节日的温度,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回归送礼本心,就是让礼品回归真情、真心。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6 16: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